茌平区乐平铺镇郝集卫生院院长柴辉: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上好中医
文/图 本报记者 马永伟
打通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关乎亿万家庭的幸福安康。“十四五”以来,我国持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不断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群众看中医越来越方便。基层医疗机构是中医药服务的主阵地,如何让传统中医药更好地贴近百姓需求?日前,聊城市茌平区乐平铺镇郝集卫生院院长柴辉做客市新闻传媒中心“中医药在聊城·院长访谈”栏目,共同探讨中医药服务基层的实践与探索。
基本满足基层常见病的中医用药需求
郝集卫生院位于茌平区东南部,虽是一家基层医疗机构,其中医科室却颇具盛名,每日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这源于该卫生院在中医药领域多年来的积累。作为一家乡镇卫生院,其中医服务的基本框架是如何搭建的呢?
“医院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形成以中医骨外科、中医内科、中医康复科为核心的特色体系。”柴辉介绍,“从硬件来看,我们按乡镇卫生院标准独立设置中医科,光中医门诊就细分了三个科室。中药房是关键支撑,现在配备了140种中成药、325种中药饮片,还有220多种中药配方颗粒,基本能满足基层常见病的用药需求。”
中药煎煮是药效释放的关键环节,从浸泡到煎煮火候、次数,每一步都很重要,操作不当会直接导致药效降低。为解决这一普遍困扰患者的问题,医院采取了哪些针对性措施?
“传统煎药确实耗时费力。为此,我们在中药房设置了专门的煎药室,安排经过培训考核的人员负责代煎,煎好后封装,还能提供配送服务。另外中药房还能制备超微粉中药,这些都是为了让患者用中药更方便。”柴辉说。
以服务创新破解基层群众就医难题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用药便捷是重要一环,而服务时间能否契合多元群体需求,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就医体验。为此,郝集卫生院在优化服务时间方面,为满足不同群体需求做出了哪些具体安排?
对此,郝集卫生院制定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柴辉指出,基层患者群体构成多样,其中上班族和学生白天忙于工作和学习,常常面临“想看病却抽不出时间”的情况。为破解这一难题,卫生院特地开设了夜间中医康复服务。“我们延长了服务时间,提供针灸、推拿、艾灸等常见项目,确保上班族和学生在下班、放学后也能享受到专业的康复治疗。”柴辉说。
与此同时,针对部分需要系统治疗但又不愿住院的患者,该院创新推行中医日间病房模式。患者只需在白天按照诊疗计划到院接受治疗,夜间可回家正常休息。这种模式充分考虑到患者对正常生活秩序的需求,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了疗效与便利性的平衡,提升了就医灵活性。
在实际运行中,患者对这些创新模式接受度如何?柴辉用一组扎实的数据给出了答案——2025年1月至今,医院采用中医特色疗法治疗21545人次,占总诊疗量的47.69%,中医处方占比达55%。“这一系列数据清晰地表明,患者对中医药服务的信任度和认可度正不断提升,而夜间中医康复服务、中医日间病房等创新模式,也成为深受基层患者欢迎的医疗服务新选择。”
筑牢基层卫生机构的中医发展根基
在推动基层中医药服务提质增效的过程中,技术创新与人才培育是核心驱动力。郝集卫生院围绕这两大关键,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实践,让优质中医药服务贴近群众生活。
面对“基层中医药服务靠什么”这一问题,柴辉院长介绍了该院在技术与人才两方面的具体举措:“在技术上,我们重点推广中医适宜技术,目前可开展推拿、正骨、针刺、艾灸等10大类共36项服务,像三伏贴、针刀这些特色诊疗技术很受患者欢迎。在人才方面,我们建立了乡村医生中医药培训制度,2024年还派出3名医师外出进修,其中骨伤科医师去了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还有医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参加了为期半年的能力提升培训。我们坚持‘走出去’战略,不断弥补短板、提升服务能力。”
这些努力也获得了权威部门的认可。2024年,该院代表茌平区接受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的“中医先进区”验收,考核内容涵盖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医科室服务能力、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覆盖情况等多个核心维度。最终,凭借扎实的工作基础、完善的服务体系,该院顺利通过验收。这不仅是对郝集卫生院基层中医药工作的全面肯定,也为茌平区中医药事业发展树立了一个基层标杆。
从科室建设到服务创新,从人才培育到预防保健,郝集卫生院用扎实行动交出了基层中医药服务的亮眼答卷,展现了基层中医药的活力与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