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记录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难忘红枣香

□ 耿仁国

我的家乡在阳谷县十五里园镇十里井村,那里是盛产红枣的地方。记忆中,村前小河边有一片枣树林,人们称之为枣树行子,奶奶家有两棵枣树就在那里。

每年秋季收枣的时候,颗颗玛瑙般的枣子便被一袋一袋、一筐一筐地运到家中。在箔子上、房顶上摊晒,晒干以后装进囤里;还有枣嘟噜、用细茭草秆串成的枣排,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枣树是果树中开花较晚的一种。每年清明过后,天气热起来,桃花、杏花、梨花相继凋谢,枣树的叶子才慢慢长出来。枣花像小米、像星星,黄黄的,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引来无数彩蝶和蜜蜂在枝头嬉闹。慢慢地,枣花变成了小青枣,黄星星变成了绿星星。这时的小枣,发涩发苦,是万万不可摘下来吃的,因为大人们常常告诫我们:“吃青枣会长小疖子。”现在想起来,那是因为怕我们小孩子毁坏浪费。

经过一个酷暑的风吹雨打、日光暴晒,枣子渐渐长大、慢慢变红了。小枣变红都是先从果蒂处开始,逐渐一圈圈往外扩展。我们称那些刚红了一点圈的小枣为“红腚眼”。“红腚眼”的枣子已经有了甜味,可以吃了,但还不到采摘的时候,因为它还没有完全成熟,还没有变脆。

俗话说:“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落杆。”枣树在每年的阴历八月初开始采摘。枣开始红圈时,有一些调皮的孩子会偷摘,那个时候,奶奶就会整天坐在枣树行子旁做针线活,看着那两棵枣树。

最激动人心的就是打枣了,这是一家人最高兴的时候。这一天,父亲和母亲拿着长长的竹竿,一竿下去,红枣儿就像下雨似的纷纷落下,落在树下铺着的一张大大的包袱上。我和妹妹在包袱上打滚儿、翻跟头,或者躺着玩,任凭红枣雨点似的落下来,砸在头上、肚皮上,感觉非常有趣。

红枣落净,我和妹妹不再调皮玩耍,而是寻找捡拾散落各地的枣子。父亲还会把一些枣树叶子打下来,据说这样可以减少枣树养分的流失。

我们把枣捡干净,父亲母亲将其盛在大笸箩里,抬着回家,就像得胜回朝的将军。我拿着甜甜的红枣送给爷爷奶奶。吃红枣时,父亲会给我们讲“囫囵吞枣”的故事。

母亲则忙着对枣进行分配:留一部分给亲朋好友、邻居尝鲜;一部分鲜枣挑到集市上去卖,换几个零花钱;一部分用筐拔到房顶上晒成干枣,留着过年打花糕、蒸枣卷子;再就是用瓷坛甏一部分。

酒醉红枣是家乡的特产。

首先,挑选个儿大肉肥呈紫红色的枣,不要有裂痕的,因为那些枣子被酒泡后会坏掉,影响口味。完好无缺的果实硬挺,经酒醉后鲜脆,且酸甜可口。

接着,将选好的枣子用湿布擦拭干净,枣上没有泥土即可。不能放到水里洗,因为一洗,枣就不沾酒了。把干净的枣放到盛有高度白酒的大碗内浸泡一下,然后再用筷子将枣夹到干净的坛子里,装满即可。醉枣的味道如何,主要取决于酒的质量。

盛枣的坛子一般是口小肚大的瓷坛。大碗里蘸枣剩下的酒也没有别的用场,就直接倒进坛中。不用再往酒坛中倒酒,因为这是酒醉红枣,而不是酒腌红枣。

盖上瓷坛盖,用塑料布蒙上,再用胶泥密封坛口,使里面的空气与外面隔绝,放到桌子底下或家里某个角落。至此,制作完毕。

春节前后,家人团聚,打开坛盖,一股清香扑入鼻中。人人爱吃醉枣,不仅因其味道鲜美、甘甜爽口,而且还具有药用价值。它能理气健脾、顺气活血,据说还是提神醒脑的佳品呢。

家乡还有做乌枣的传统。

乌枣亦称熏枣、焦枣。选用熟透鲜红的枣,经水煮、窑熏、阴晾等工艺精制而成。

先对生枣进行挑选,以个头儿饱满匀称者为合格。然后放到开水中,煮半熟捞出,倒入凉水缸中激之,是谓“枣坯”。

等枣坯晾干以后,即“上炕”。在院中敞棚内,挖掘深四尺许的炕。炕沿上放檩条作架子,在架子上边覆秫秸箔,将枣坯倾于箔上。

将枣摊至二寸左右的高度,上盖以席,炕下燃木头疙瘩熏烤,并安排专人看炕,根据情况调整火候的大小。

炕下之火不可过高,距箔二尺左右为宜。如炕的面积占三间房,火可分三堆,如炕过小,一堆火即可。枣坯经熏、烘、蒸后,水分渐渐消失。

窑熏这道工序,需要反复三次,费时六天。每次熏烤一天一夜、晾一天一夜再放入重熏。熏烤过程中每12小时要翻弄一遍,经“三次窑子六遍火”方算过关。

“下炕”后,将枣摊在案子上进行挑拣,内有火候不够、体态柔软者,必再上炕熏烤一次。

全部成品之后,再进行精选,剔除被压扁的及个头小的。有的人家会在成品中挑选顶大顶好的枣头,这类枣可称得上极品。去除劣枣、极品枣,其余为一般产品。

乌枣制成后,色泽乌紫明亮,花纹细密,并带有特殊的香甜味。乌枣中富含氨基酸、蛋白质、膳食纤维等多种物质,能补中益气、养胃健脾、养血壮神,老少皆宜,堪称馈赠亲友之佳品。

2025-10-29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7901.html 1 难忘红枣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