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为奎:四十载烟火守“乌金”
文/图 本报记者 沈欣欣 潘云磊 梁营营
10月24日,在茌平区肖家庄镇班庄村,一个飘着甜香与烟火的院落,是茌平区乌枣加工技艺第五代传承人班为奎守了四十年的“战场”。三座敦实的土炕上,一颗颗枣子在青白色烟雾中悄然蜕变,从饱满的绛红色渐渐变成沉稳的乌亮色。
“我20多岁的时候就跟着父辈学习乌枣制作手艺,一直坚持到现在,它早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班为奎站在炕边,身影在缭绕的烟气中显得有些朦胧。这个院落,不仅是区级非遗茌平乌枣加工技艺的传承地,也是他用了大半辈子书写的人生答卷。
“咱这乌枣,过去叫‘乌金’,可不是随便叫的。”班为奎拿起一颗成品,枣身黝黑锃亮,纹路如锦绣。“早年没有这样的土炕,秋枣收下来吃不完,老辈人就想出这熏制的法子,本是为了储存,没想到竟点石成金,创出了这般独特的风味。”在他眼中,乌枣不仅是产品,更是老一辈人生活智慧的结晶。
班为奎告诉记者,制作乌枣,是一场与时间的耐心博弈。选枣、清洗、煮制、晾晒、熏蒸,每一步都是基础,真正的精髓,全在那长达六七日的“熏制”之中。
“老话讲‘三遍窑子六遍火’。”班为奎轻抚着温热炕面上的枣子,像安抚孩子一般,一边说道,“火要稳,心要静。得用木头的文火慢熏,让香气一丝丝渗进枣肉里。”说话间,他还不时翻动枣子,让它们均匀受热。40年下来,他的双手早已熏染上洗不掉的印记,指尖却沉淀出最精准的感知力——哪一炕的火候到了,哪一处的枣子该翻动了,全部了然于心。这门手艺,没有可以参考的教科书,全凭日复一日的体感与心传。
凭借过硬的手艺和上乘的品质,班为奎的乌枣在市场上广受欢迎,每年能带来约二十万元的收入。“我们的枣子主要销往广州、温州这些沿海城市,几乎每年都供不应求,这也让我能毫无顾虑地把这门手艺做精,并坚持下去。”他坦言,这份踏实,是技艺传承最实在的根基。
“现在愿意学这行的年轻人太少了。”他的目光投向院外,带着些许无奈。“孩子们觉得这活又累又绑人,不如出去闯荡来得光鲜。我自己的孩子,也不愿意接班。”尽管他对此表示理解,但眼看着自己倾注了毕生心血的技艺可能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一股强烈的紧迫感与日俱增。
“我就盼着,能有个真心喜欢它的后人,把这摊子接过去。”班为奎的愿望朴素而迫切。如今,他也接收了5个徒弟,准备倾囊相授——从选料到看火,从手艺到心得。
在班为奎心中,这满院的烟火,熏烤的不只是甜糯的乌枣,更是地方文化的根脉与一方乡愁的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