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

黄河岸边“红梅”开 ——第五届中国(黄河流域)戏剧红梅大赛侧记(三) 2022年07月04日

京剧联唱《歌唱新时代》现场

晋剧《白猿救母》选段

■ 文/图 本报记者 赵琦


第五届中国(黄河流域)戏剧红梅大赛,是促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一次艺术盛会,也是广大戏剧工作者饱含深情、献给党101岁生日的一曲赞歌。

粉墨缤纷,同唱梨园欢歌;锣鼓铿锵,奏响华彩乐章。大赛从6月27日开始,经过4天8场精彩激烈的比赛,于7月1日落下帷幕。其间共有来自15个省(市、自治区)90多个专业院团的149名选手参赛,展现了京剧、秦腔、评剧、昆曲、川剧、黄梅戏、山东梆子等30余个戏曲剧种的文化魅力。戏剧成为一条绳索,连接着沿黄省市的艺术对话,也连着过去、现在,更朝着美好的未来延伸而去。


千锤百炼守望传统文化


如果说前4天的比赛,是黄河流域149名优秀选手的“大合唱”,那么颁奖晚会就是高手过招、惊艳四座的重磅舞台。

唢呐一吹,整个现场都沉寂了。随着乐声的渐进,演员们从后台踏步走上前来,首先登台亮相的聊城市京剧院演绎了京剧联唱《歌唱新时代》。“京杭两岸出英雄,江北水城,繁森精神……”历史文化、精神传承成为京剧联唱的灵魂所在,在表演者王立明、唐莎莎、苏丽、赵立革的倾情演唱中,千年古城的风韵直击每个人的心门。

守望传统文化,关键在人,这离不开青年人,更少不了老艺术家。

“20年,闫红伟只演了一出戏”,这是山西省晋剧院副院长赵勇强对晋剧《白猿救母》中“白猿”扮演者闫红伟的评价。闫红伟今年54岁,短短9分钟的演出获得多次雷鸣般的掌声。该剧运用了多种兵器,频出奇招,群场翻打扑跌,气氛炽烈火爆。闫红伟技巧娴熟,功夫老道,弄棍、挑刀、舞剑、耍锤,股掌之间,游刃有余,尤其是“背身剑入鞘”的拿手绝活,更让人惊叹不已。

闭幕晚会上,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陕西省秦腔表演艺术家李东桥等领衔,与其他参赛演员们为观众奉上了秦腔、川剧、黄梅戏、蒙古剧、五音戏、眉户剧、豫剧、山东梆子等精彩演出,让观众过足了戏瘾。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20多名演员专门乘大巴车千里迢迢而来,自带音响设备、全堂乐队,这是对大赛的重视,也是对艺术的礼敬。”聊城市京剧院院长赵晓霞说。


跨越山海寻觅千年古城


聊城一行,不仅是参加一场国家级比赛,更是对千年古城的寻觅,这是很多外省选手的直接体会。

“来之前做了攻略。聊城是旅游胜地,光岳楼、山陕会馆还有碧波荡漾的东昌湖,这些地标性的景点我没有错过。”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的李圆圆说,“聊城确实很惊艳,历史很厚重,环境干净整洁,聊城人还很热情,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旅行。”

聊城,她古老,她年轻。来自河南省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的张路潇,是一位“90后”,也是本次比赛的一等奖获奖选手。这次比赛他特地提前来了两天,一是要观看前辈的演出,取长补短,再就是领略聊城的魅力。“聊城的夜景很美,灯光一亮,街面就像闪光的长河,还有摩天轮,都很美丽。”张路潇说。

来自山西省蒲剧艺术院的李红莉把寻觅之旅延伸到阳谷景阳冈。“走进景区大门后,被满满的绿色包围,深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气,感觉一下子就满血复活。”李红莉说,“景阳冈上随处可见古柏、国槐,自己顿时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更为当年武松打虎的英雄气概所折服。”


用艺术精品讲好黄河故事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用艺术精品讲好“黄河故事”,这是戏剧人的责任担当。

经过4天的紧张比赛,在黄河流域戏曲联盟、各参赛队伍的共同努力下,第五届中国(黄河流域)戏剧红梅大赛赢得了全国人的目光。“大赛集中呈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戏曲领域深植黄河文化、弘扬黄河精神、讲好黄河故事的丰硕成果,充分展示了广大戏曲工作者艰苦努力、辛勤耕耘的精神风貌。”在第五届中国(黄河流域)戏剧红梅大赛颁奖晚会上,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江涛说。

“这次比赛的剧种很全面,演出很有亮点,优秀的老中青演员同台竞技,这是很难得的机会。聊城举办这次盛会,对于聊城戏剧艺术发展也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广大戏剧表演者应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多交流多提升,推动聊城文艺事业再上新台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章兰说。

黄河流域戏曲文化资源种类之繁多、影响之广泛,是其他地区所少见的,对于弘扬黄河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大赛在山东聊城举办,为山东戏曲工作者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必将进一步促进山东与各兄弟省市之间的交流互鉴。”山东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王世农表示,山东省文联也将继续加大对优秀戏曲人才的培养扶持力度,在“引”“领”“扶”上下功夫,优化文艺创作环境,让更多优秀艺术家走进全国视野。“下一届黄河流域戏剧红梅大赛将在内蒙古举办,相信在各地剧协和戏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把黄河流域戏剧红梅大赛这项活动品牌树得更好、叫得更响、传得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