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梁丽姣
6月24日,烈日炙烤着大地,气温达到40℃。当天下午2点左右,茌平区温陈街道干韩村村民乌洪喜经过短暂的午休,骑上电动自行车,来到位于村北的编织袋加工点,开始了下午的工作。
这是一间老厂房,厂房内装修简单,两侧各摆放着6台电动缝纫机,过道处摆满了制作编织袋的半成品。乌洪喜穿过过道,径直走到右手边第4个工位,穿上围裙,戴上套袖、手套,打开头顶上的四叶风扇,开始工作。
她熟练地从旁边的半成品放置区拿了一条缠带、一片编织布,按照操作要求,将缠带放在编织布上,脚下踩着脚踏板,缝纫机高速运转起来。乌洪喜左手扯着缠带,右手不停地翻整着编织布,不过20秒的功夫,缠带与编织布已经牢牢“锁”在了一起。
“在这里工作时间自由,早上趁天气凉爽干点农活,天气热了就来厂里缝编织袋。一天能缝三四十个,能挣七八十元,一年下来能多收入3万余元,孩子上大学的费用都是我在这里赚来的。”乌洪喜乐滋滋地算了一笔账。她缝的编织袋过检率最高,是加工点公认的能手。加工点开工到现在她一直坚持在岗,该怎样缝、距离多远……乌洪喜的心里有一把尺子。
与乌洪喜一起工作的,还有16名工人,她们都是干韩村的村民。她们中大多家中有农活,无法外出打工,农活干完后,只能在家中闲着。“仅仅靠种地,村民的腰包很难鼓起来。”干韩村党支部书记韩建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19年,韩建彬了解到茌平信发集团需要大量的编织袋,于是,他想方设法与信发集团建立联系,与信发嘉盛塑编公司合作,做起了编织袋加工。
加工点成立初期,韩建彬自掏腰包,花费十几万元,把村北闲置的一个养鸡厂改造成加工点,又引进机器设备,组织村内有意愿的村民参加编织袋加工培训。起初,加工点只有三五个工人,产量和质量都达不到要求,韩建彬就鼓励动员更多村民加入,学习缝纫技术。每次送完货,他都及时总结返修的编织袋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慢慢地,加工点加工的编织袋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提升,发展越来越稳定,他们送货的车辆也从电动三轮车升级成了单排货车。
“无论有多大的困难,只要干了就得好好干下去,不图自己赚多少钱,首先得带动部分村民致富,村民的腰包鼓了,村里的发展才有希望。”韩建彬说道,“下一步,村里计划实行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增加村集体收入,造福老百姓,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在电动缝纫机的隆隆运转声中,编织袋不停地在工人们手里翻飞,一个个编织袋堆砌成了一座座小山,也织就了干韩村村民的致富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