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灿在办公室内翻阅聊城史志相关资料
■ 文/图 本报记者 吕晓磊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革命战争考验了我,立场更坚定……”抗美援朝老兵姜玉岐挽起裤管,目光坚毅地再次唱起《我是一个兵》。“那时候打枪不能说百发百中,但打10枪得有8枪能中。”曾参加过抗日战争的王玉礼老人再次回忆那段烽火岁月时说。
这些都是90后小伙赵灿和他的小伙伴为老兵们拍摄的纪录片中的场景。
“他们是这个时代的英雄,如果我们不去记录,很多故事随着这些老兵的离开就被遗忘了。”出生于1993年的赵灿,是山东灿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公司目前是聊城唯一一家专业提供涵盖乡镇、村落、社区志书编写,家族家谱编纂、家族史撰写,古籍校对,村史馆设计,地情资料挖掘写作与开发利用,乡村品牌打造等文化传承、传播类服务项目的本土机构。公司共有11名员工,全部是90后,但记录乡村文化这件事,他们已经做了7年。搜集乡村红色记忆,是他们整理乡村文化的一部分。
6月30日,在位于高新区的山东灿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办公室的书架上陈列着聊城多地的历史资料、地情资料书籍,几名年轻人正在为确认一个人名查阅资料,从《四库全书》到《山东通志》,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2016年,还在读大学的赵灿利用假期时间义务编纂了《主簿营村志》,白天访谈村里老人,晚上整理录音、查阅资料。2017年11月,26万字的《主簿营村志》出版发行,这是聊城出版发行的第一部乡村志书,不仅厘清了村里的溯源沿革、发展轨迹,还收录了反映农村生产情况的代表事件和乡贤楷模等,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村庄的历史和发展轨迹,得到了各部门及专家的高度认可。
修村史,既是辛苦事,更是技术活。“目前聊城的很多村镇都有编纂史志的想法,也有不少村镇自发修志,但是在修志过程中,很多细节需要非常严谨地考证,在缺乏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编纂周期过长,而且容易烂尾。”赵灿觉得,这其实是一种对文化的破坏。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地越来越重视乡村文化的记录和传承,无论是乡村志书还是村史馆建设,都是人们留住乡愁、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赵灿看来,志书既是翔实、严谨的史料性文献,又是村民尤其是在外游子不忘初心、品味乡愁的重要窗口。“老家,在中国人的心里是一个非常严肃而庄重的存在,是在外的聊城人内心最朴素的自信。”赵灿说。
现在,赵灿和他的团队联合古城镇乡贤联谊会编纂的《古城镇风物志》已经交付书稿进入出版阶段,这是莘县第一部镇级风物志。从2015年到现在,他们已经编纂了十几部镇村志,拍摄、记录了100多位老兵,整理了上百万字的口述记录。
俯身乡土,躬身前行。“乡村文化是我们的根,记录着我们从哪里来,也指引着我们到哪里去。”赵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