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

从落后村到“网红村” ——乡村齐鲁样板看大曹 2022年07月13日

■ 本报记者 蒋红帅

连日来,“央视频”App“我最喜爱的乡村齐鲁样板”投票活动火热进行,茌平区杨官屯乡大曹村得票数持续增长,引人注目。

大曹村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自身条件,不但算不上“得天独厚”,还一度曾经是个落后村。那么,这样一个落后村如何摘得山东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山东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等金字招牌,华丽转身为打榜乡村齐鲁样板的“网红村”的呢?近日,记者走进村庄,进行了探访。

人人羡慕的富裕村

7月2日,天气炎热,大曹村大棚种植区却是一番更火热的场面。村民们奋力将盛满茄子的箩筐搬运到货车上,汗水流过满是幸福的笑脸,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丰收画卷。

“俺们村这140多座蔬菜大棚主要种茄子和辣椒。蔬菜每天发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今年价格好,俺们村集体要比往年赚更多啦!”村民曹丙荣一边搬运货物,一边和记者攀谈,语气里满是丰收的喜悦。

大曹村党支部书记王成合告诉记者,大曹村多为沙质土地,过去用来种粮,村民收入一直上不去。近两年来,在茌平区农业部门和乡政府的支持下,大曹村因地制宜,创立了合盛园果蔬专业合作社,不断探索实践“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领全村发展起蔬菜大棚种植。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带动500多户农民从事大棚蔬菜生产,蔬菜年交易额在4000万元以上。

在此基础上,为解决蔬菜种苗和销路问题,大曹村还自建了育苗室、小型蔬菜批发市场。依托一条龙式服务和蔬菜的优良品质,大曹村的蔬菜产业越做越大,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

奋发作为结硕果。大曹村立足村情实际,通过以产兴村、以业富农,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红色文化的特色村

眼下,正值暑假,周边村庄来大曹村村史馆参观的孩子越来越多,村会计兼讲解员曹夫洋也开始忙了起来。

“孩子们快看,这就是我们大曹村的抗日英雄曹连枝。1937年,他以个人名义组织了万人集会,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乡亲们拿起刀枪打日寇’……” 曹夫洋一边指着各种革命文物和历史展板,一边声情并茂地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

大曹村村史馆本是该村的祠堂,主屋建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堂内有8通从道光年间至今的村史记录石碑。在规划新农村的建设中,大曹村把村史文化和红色文化结合起来,打造了占地10多亩的新村史馆。

整个村史馆灰砖青瓦,伴随着参天古槐上的声声蝉鸣,在这个夏日,步入馆内,浸润在历史长河中,别有一番清透感。

画中行走的“颜值村”

走在大曹村的村路上,道路平坦整洁,一座座砖瓦房错落有致。路两侧灰白石头砌成的花坛内,各色花草绿植汇成绿的海洋……一幅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的斑斓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据王成合介绍,大曹村在规划之初,便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土地整治、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充分结合起来,使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实现了效益最大化,避免了重复建设形成浪费。

“我们的新农村建设还十分注重村民们的意愿。污水往哪流,道路怎么修,绿化怎么办,公共服务设施怎么建……每一个项目我们村党支部都与村民一起商议,反复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竭力保证建成的新农村让村民满意。” 王成合的话朴实无华,却道出了基层党组织为民服务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