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沈欣欣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对美丽乡村的生动诠释。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优化乡村“肌理”之余,延续乡村的“意蕴”也尤为重要。
2022年是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关键之年,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如何让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激活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7月11日,记者走进高唐县人和街道,看聊城市人大代表汪雷如何将文化艺术带进农村、带进基层,用文化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要想写好毛笔字,握笔姿势和执笔手法很重要,是书法训练的基本功。”在人和街道金兴社区公益课堂上,汪雷正在给学员们讲解毛笔书法知识。课堂上,都是来自辖区的群众,大到五六十岁的老人,小到七八岁的孩子,都是他的“学生”。
“由于零基础的群众较多,每次授课我都从毛笔的握笔姿势、运笔方法、字体间架结构、调色以及宣纸的叠法等方面进行具体讲解,保证他们听得懂、学得会。”汪雷告诉记者,书画公益课堂主要培养爱好者的书画艺术素养和美学素养,通过学习,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时光,还能促进孩子们细致、专注、沉着等良好品质的养成。
“书画公益课堂的开设是对我们这些书法爱好者的极大鼓舞,对提高整体书法创作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极大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社区居民杜涛表示。
这里除了是书画工作室,还是汪雷作为人大代表倾听民声,积极反应群众诉求的平台。
依托代表工作室搭建联系群众的平台,汪雷每年定期在金兴社区开展以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共建碧水蓝天书画家园为主要内容的书画共建活动,带领县书画协会的老师们和社区书画爱好者共同以手中笔、心中情,纷纷献艺、挥毫泼墨,创作出一幅幅苍劲俊美、风格各异的绘画及书法作品,展现出了大家爱高唐、爱生活、爱社区的诚挚心声,抒发了广大群众共建和谐社区的浓厚情感。代表工作室成立6年来,汪雷先后为社区捐献书画作品80余幅、书籍1000余册。
近10年来,每逢春节,汪雷坚持组织参加送春联下乡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用心用情服务农村群众。其间,他带领县书协会员走遍高唐县各个镇街,以书法惠民文艺志愿服务的形式,深入践行新时代文明实践,以实际行动弘扬传统文化、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丰富人民群众的春节文化生活。
多年来,汪雷扎根基层、默默付出、一心为民,利用代表工作室搭建起一个书画惠民平台,架起一座接待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连心桥”。“今后,我将继续依托代表工作室,将书画公益课堂长期开展下去。”汪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