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目伦
本报通讯员 牛贵葆 王海华
“今年,我计划组建一支兴农服务队,走到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家里,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种植、养殖知识。”7月18日,说起自己下一步的计划,“西甜哥”段书才兴致勃勃。
在“科技兴农”的探索中,段书才不断提升自身科学素质和生产技能,希望“点亮一盏灯,照亮千万家”。
果蔬种植解锁“致富密码”
“70后”段书才是一位高级农艺师,系莘县董杜庄镇段王庄村人。2016年1月,他创办了山东农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该公司主要经营果蔬种植、销售,畜禽养殖、销售,农业观光旅游、果蔬采摘、温室大棚承建、农副产品电子商务销售等,果蔬生产面积发展到4万多亩,年产值达11.4亿元,业务涉及莘县五六个乡镇及周边冀豫两省,拥有绿色食品认证15个,有机食品认证1个,新型农业和药品科创国家专利2个。
“当初,为了在果蔬种植方面有所收获,我把目光盯在了西瓜上。”为此,段书才多次到北京农科院、上海农科院请教。经过认证、筛选,“小黄人”“黑京”“黄京”“圣女2号”“华夏黄金蜜”“K金西甜”等6个西瓜优质品种被列为发展重点。
段王庄村的王洪生、王振虎、王洪亮等10户村民,就是靠种植“圣女2号”品种西瓜脱贫致富的。其中,王洪生两座各占地3亩的西瓜大棚,一年春、秋收两茬,亩产6000斤,亩收入1.2万元,成为全村最先脱贫的一户。
为了发展高效生态循环产业,段书才还在西瓜产业深加工方面下功夫,人称“西甜哥”。西瓜汁面条、西瓜花茶、西瓜茶、西瓜须茶、西瓜红茶,西瓜白酒、红酒、白兰地,西瓜饮料、西瓜护肤品、西瓜酱、西瓜籽油等系列产品已投入市场。
尝鲜“公司+农场”融合发展
段书才相继创办了生态西瓜专业合作社、新东方家庭农场、秸秆科技利用推广中心、生态有机果蔬研究所,后担任莘县董杜庄镇西瓜协会会长,开始了“公司+农场”融合发展之路。
新东方家庭农场占地1000多亩,主要经营苗木、瓜果、蔬菜及农作物种植。段书才带领张存合、段其全、孔令海等40余户农户在桃树林中养殖兔子1000只、笨鸡3000只、鹅1600只。养兔、养鹅可除草害,养鸡可除虫害,兔粪、鹅粪、鸡粪都是天然有机肥料,可普遍用于农场施肥,有效提升土壤肥力。“这样一亩地能多增收两三万元。我们的家庭农场已逐渐形成了桃树下种地瓜、果园中养鸡鹅的生态循环模式。”段书才说。
有了这样的基础,段书才又带领农场员工尝试农作物深加工。他以传统的石磨面、粗粮加工为突破点,经过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条农产品精细加工的“特优”之路。“粗粮细做,配合蔬菜粉,加工成养胃、养脾、补肾等系列营养食品。”如今,该农场获得5个绿色食品认证、“段氏华夏”和“西甜哥”两个著名商标,带动周边及冀豫两地1500户群众脱贫致富,成为“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
创新大棚“立体种植”模式
由于北、东、西三面墙平均厚度为6—7米,一个占地5亩的大棚“有效”土地只有2.8亩,很多冬暖式大棚急需升级改造。针对这一情况,段书才大力推广立体种植,将5亩的大棚种出8亩的效益,产值提高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段书才在瓜垄间养菌类,瓜秧旁种植葱类。葱类可给菌类遮阴,也可给瓜类提供防治病虫害的条件;菌类可给瓜类和葱类同时提供营养,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有效保护了土壤,做到互生互助、互助互用,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大幅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同时,每亩收入达到原来的2—5倍。此外,秸秆实现高效利用,有的做成了养殖饲料和菌类用料,比如茄棵、辣椒棵等能做成叶面肥、生物肥、菌肥和有机肥及板材,其他优质秸秆能做成工艺品、茶类和中药品。
6年的坚持,收获颇丰,段书才先后被评为“聊城市乡村之星”“齐鲁乡村之星”“莘县最美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