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朱海波
7月11日,一场以加快社保服务标准化国家级试点项目落地为目的的科长业务课堂举行,市社保中心5名科长依次讲难点、讲困惑,山东标准化协会项目服务部部长郑霞围绕科长职责、业务规范解疑释惑。
我市是国家级社会保险服务标准化项目试点城市。这一项目旨在鼓励试点城市在国家标准基础上,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地方标准”,既为当地创造经验,也为外地的探索提供借鉴。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我市筛选出202项社保业务标准,验收通过后,所有社保服务业务将“有标可依”。
6月14日,山东标准化协会项目服务部部长郑霞来聊城授课,对我市提交的202项标准进行了讲解,重点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市社保中心机关福利科科长崔昌刚说,这次修改内容较多,一是删减了丧葬补助金、抚恤金核定,因为该项不在基金统筹之内;二是删减了个人账户余额核定和资格认证,因这两项业务已不在科室职责范围。居民养老保险科则增加了居民养老金冒领追回、居民关系转移接续管理等两项业务内容和标准。
“以前干业务,主要凭经验,以后干业务,主要靠标准,哪项业务由谁来干、怎么干、什么时候干完,一目了然,从而杜绝职责不清、流程不明的弊病。”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市社保中心主任鲍世利说。
市社保中心把加快试点项目落地作为优化政务环境的抓手,全员发动、一体联动,引导全体人员提高政治站位,告别舒适区,迈向“标准化”蓝海。试点工作开展以来,46项社保服务业务平均办理时限缩短了70%,大部分业务实现了即时办结、一次办好,随着试点进一步铺开,社保业务将更便民,政务服务环境将更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