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专家 王焕明
采访整理:鞠圣娇
尽管人们对精神类疾病的认识、接受程度不断提高,很多人还是会认为得了精神类疾病,一辈子就完了。其实,只要规范治疗,精神类疾病患者依然可以拥有正常人的生活。
对于急性期的精神类疾病患者,临床医生会首选使用药物来控制症状,有的患者需要辅助MECT(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和经颅磁刺激治疗等物理治疗。疾病类型不同,服药时间、要求也不同,焦虑症、应激相关障碍等轻型精神类疾病,发病急、病程短且人格发育相对健全的患者,完全有停药的可能;精神分裂症等重型精神疾病患者,首次发病,经过系统治疗,病情有效缓解且稳定2年以上、社会功能恢复良好,也可以考虑逐渐减药或停药。然而,很多患者由于病情发现较晚、治疗不规范等原因,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治疗效果相对较差,需要终生服药。
有些患者靠药物治疗能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但有些患者,药物只能改变其脑内神经递质的数量和变化,可以控制精神症状,但其人格和认知层面的问题,就需要非药物治疗,而且非药物治疗还能丰富患者生活、促进康复。市四院开展了多种多样的非药物治疗方式,像心理治疗、团体治疗、绘画治疗和传统健身治疗、农疗、工娱治疗等,尽可能让更多因病而孤僻、懒散的患者参与其中。
医师、心理治疗师利用精神医学、心理学原理和来访者(正常人、有心理问题的人、精神疾病患者)建立治疗关系,对来访者的认知、性格、行为作出调整,维护、改善来访者心理健康。心理治疗有很多学派,如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等,目的都是改善或消除来访者的痛苦和症状,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我在门诊上也开展了心理治疗,见证了许多患者的变化。曾经有位女患者,总是觉得重男轻女的父母不爱她、要伤害她。在服药的同时,我告诉她如果父母不爱她,就不会主动送她看病。通过交谈,我发现她潜意识里还是想跟父母建立良好关系,但不知道如何做。我给了她一定的心理指导,让她的情绪有一个出口,帮助她实现了心理成长,后来她跟父母关系很融洽。
总之,患者一旦确诊精神疾病后,一定要到正规精神卫生机构进行积极、规范的治疗。在病情稳定后,患者可以重新回归社会,正常地工作、学习、照顾他人等,重建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