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监测人员将采取的水样装瓶
苏可(右)和同事正在安装废气监测设备
监测人员正在查看污水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
监测人员正在采取河水水样
8月21日,在聊城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实验人员正在对已采取的水样进行检测
监测人员正在调试监测仪器
苏可(右)在登记监测结果
监测员们正在爬往监测平台
■ 文/图 吴建正 葛思逸
下污水口、爬烟囱、钻草丛……他们用脚步丈量着这座城市,用数据记录着这座城市,守护着这座城市的碧水蓝天。
直面污染源,少不了登高爬梯。8月21日中午,气温高达38℃,在鲁西化工工业园内,聊城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员苏可,正和同事爬一根高达80米的烟囱,这是一个废气监测平台。拎着几十公斤重的仪器设备,他们已经爬了三根烟囱,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监测过程要2个多小时,需要将2米长的采样枪深入烟囱监测预留孔内,然后按规定进行点位采样,对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进行监测。
夏季是各种废气排放容易超标、臭气扰民投诉增加尤为明显的季节,也是监测员们最忙碌的时候。检测完废气后,他们又急忙赶往水样监测点,戴上乳胶手套,小心翼翼地将水样采集器放入水中,采集完样品后再往水样中加入固定剂。“从天上到地下,都是监测员们的辖区。听起来很酷,可绝大部分时间,与监测相伴的都是高风险。”苏可笑着说,但是,这项工作更是一份干着苦、心里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