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凯 张宁
茌平区以“全环境育人”为核心理念,统筹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资源,构建起“学校主导、家庭协同、社会参与”的立体化育人网络。从幼儿园到初中,从课堂到实践基地,从家长学校到社区联动,一系列创新举措让教育突破围墙,形成“人人参与、处处育人”的生动局面。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一起为教育‘搭把手’,更好破解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茌平区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许洪强表示,茌平区深化“三位一体”育人机制,推动资源整合更高效、沟通机制更顺畅、活动设计更精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全环境育人的沃土上茁壮成长。
学校主导
搭建桥梁,让教育共识落地生根
4月3日是茌平区第二实验小学的家长开放日。家长们走进校园,与孩子同上一节课,参观创客实验室、劳动实践基地和科学运动展览馆。这所拥有69个班级的学校,每学期都会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将家校沟通化作“看得见的成长”,变“单向输出”为“双向奔赴”。
茌平区的学校普遍建立了“1530”安全教育机制——每天放学前1分钟、每周放假前5分钟、节假日放假前30分钟,通过班级群、公众号向家长推送安全提示。振兴中学则开通了校长热线、校长信箱,设立“家长接待日”,让家长随时能与学校对话。“我们不仅是通知者,更是倾听者。”振兴中学党总支书记韩士义介绍,该校家长委员会由269名家长代表组成,参与学校食堂管理、课程设计等工作,真正实现“家校共议教育事”。
为了拓展协同育人场景,茌平区学校将社会资源变为“活教材”。第二实验小学的学生走进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观察无土栽培技术;在胡屯镇徐河口红色文化展览馆,聆听革命先烈的故事;在消防大队,孩子们穿上消防服、坐上消防车,上了一堂生动的安全教育课。“我们每年组织20余次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会责任与担当。”该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韩守波介绍。
振兴中学将法治教育、国防教育融入日常:茌平区人民法院法官带来的“预防校园欺凌”讲座,区武装部干事的“传承红色基因”宣讲,还有医院专家的急救知识培训……这些“社会课堂”不仅丰富了学校课程,更让家长看到学校“开门办教育”的决心。
社会协同
激活资源,构建全域育人网络
在茌平区,家校社协同育人不是简单的“拼盘”,而是深度的融合。政府部门、企业、社区、公益组织等各方力量主动“入网”,形成“教育资源全域共享、教育力量全员协同”的新格局。
教育联盟让优质资源“动”起来。成立教育联盟是茌平区的创新之举,以幼教联盟为例,围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一目标,全区12所幼儿园组建4大区域联盟,开展“生活化课程”“自主游戏”等专题教研。博平镇中心幼儿园的“案例分享+头脑风暴”教研模式,让青年教师从“被动听”变为“主动研”;信发街道中心幼儿园的“生活化课程建设”经验,通过联盟辐射到全区,培育40名骨干教师。
实践基地则让成长舞台“活”起来。贾寨镇耿店村的“大棚新村”、茌平区党员教育基地、康明医院视力检测中心……这些原本与学校无关的场所,如今都成了茌平区学生的“第二课堂”。
专项计划让共育水平“提”起来。韩屯镇中心小学联合镇妇联、村委会及社会公益力量,针对留守儿童这一教育难点,启动了“校家社协同育人——追光生计划”专项行动,全校摸排确定86名“追光生”,建立“一生一策”成长档案,详细记录学业表现、行为习惯、家庭情况。该校还成立家庭教育辅导站和“追光生帮扶小组”,由班主任牵头,科任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及家长代表共同参与,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截至目前,家庭教育辅导站家长参与率达90%,教育知识测评合格率从28%提升至75%;“追光生”群体中,70%的学生学习成绩提高超10分,89%的学生行为习惯明显改善;家长对学校满意度从72%升至97%,家校矛盾事件减少95%。
家庭参与
从“旁观者”到“合伙人”,共育好家风
在茌平区,家庭不再是教育的“末端”,而是育人的“起点”。各学校通过“家风建设”“亲子共成长”等活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育人观,让家庭成为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茌平区实验中学的“家校社共育未来”校本课程已经汇编成册,帮助家长做成长型家长。“以前总觉得教育是学校的事,现在明白家长的言传身教同样是孩子最好的教材。”一位家长学习教程后在笔记中写道。
3月9日,茌平区“家育星火”家庭教育百场公益巡讲活动在茌平区第二实验幼儿园启动。活动中,幼儿中医推拿体验、情绪管理技巧分享、营养搭配科学指南、感统训练实践探索“四大亲子互动专业”亮相,家长与学校并肩,共同筑起儿童健康成长之基。
从幼儿园到中学,从课堂到社会,茌平区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初见成效。茌平区实验中学荣获山东省家庭教育实验基地、山东省家庭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第二实验小学的《家校携手 共育未来》教育案例获聊城市优秀案例二等奖,振兴中学获评全国家长学校建设实验学校。
在茌平,教育共同体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教育的故事不再局限于三尺讲台,还在家庭的书房里、社会的大地上。当学校、家庭、社会真正成为教育“合伙人”,孩子们的未来便有了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