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庆功 寇章超 贾俊生
4月2日,大课间时间,激昂的课间操音乐在莘县翰林学校操场上响起,学生们迅速到操场上列队。在队伍后方,几位家长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们随着孩子们一起伸展、跳跃,努力模仿每个动作。这温馨而充满活力的场景,正是莘县翰林学校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该校秉持“共育共荣,成就未来”的理念,通过创新机制、丰富活动、拓展平台,构建起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格局。近日,学校成功入选聊城市家校社协同育人创优学校,成为全市推进教联体建设的典型代表。
家校共育:从“旁观者”到“同行者”
“以前总觉得教育是学校的事,现在通过参与家委会工作,真切感受到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一位家委会成员在经验交流会上这样说。学校建立了完善的三级家长委员会体系,实现家校教育无缝对接。家委会成员不仅参与学校活动策划,还定期开展经验交流,共研教育热点难点,有力推动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同频共振。
学校将家长进校园活动定位为“全方位、全透明、日常化”。家长们走进课堂,与孩子一同聆听老师授课,感受知识传递的魅力。家长参与学校一日常规管理,协助教师维持课间秩序、与学生共进午餐、照顾学生午休等。在参与过程中,家长不仅能全面了解学校的管理模式,还掌握了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真正让家校共育理念落地。一位参与活动的家长表示:“看到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让我对家庭教育有了新的思考。”
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成为家校协同的重要载体,如家长与孩子同读一本书活动、亲子拔河比赛、包饺子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培养了孩子的合作能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还让家长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为个性化家庭教育提供了依据。
学校建立了畅通的家校沟通机制,通过班级微信群、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促进家校深度互动。学校将入户家访工作纳入常态化教育工作体系,以真诚的态度走进学生家庭,详细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学业成绩、课堂表现、社交互动等情况。同时,学校通过家访了解家庭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影响,与家长探讨改进的方法和策略。
社校联动:让教育走出课堂
走出校园围墙,教育的天地更加广阔。学校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校外研学活动。在革命纪念馆,孩子们通过珍贵文物感受红色精神;在法治教育基地,生动的案例让法律知识入脑入心;在科技馆里,奇妙的科学现象激发着探索欲望。
最让孩子们期待的是每学期的研学实践活动。春季的果园采摘,让他们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秋季的军营体验,培养了纪律意识和团队精神;植树节时,一棵棵亲手栽种的小树苗,寄托着对绿色家园的美好期盼。“孩子在研学中的成长,常常给我们带来惊喜。”多位家长不约而同地表示。
协同育人:收获成长的芬芳
通过家校社三方的紧密合作,该校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学业成绩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习惯逐步养成,学习成绩稳步提升。在品德修养方面,学生们更加懂得关爱他人、尊重长辈、遵守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显著增强。在综合素质方面,学生们在艺术、体育、科技等领域展现出了较高的天赋和才能,在各类比赛和活动中屡获佳绩。同时,家校社协同育人也促进了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和谐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如今,翰林学校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继续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在这里,教育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孩子们的成长之路越走越宽广。该校的探索证明,唯有家校社同心同向,才能更好地托举起每个孩子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