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苗苗
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语文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应当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语文教师应当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安全、尊重和接纳。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避免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避免使用否定性、打击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挖掘教材心理元素,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元素,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中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学习人物身上积极向上的品质,例如坚强、勇敢、乐观、善良等。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心理困惑,例如如何面对挫折、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调节情绪等。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教师可以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成长。例如,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心理剧等方式,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感受,学会换位思考。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读书分享会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心理素质,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化于心。
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关注学生心理动态。语文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干预。教师应当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行为表现等,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异常情况。对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当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共同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够在语文课堂这片沃土上,播撒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种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莘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