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研究 2025年04月08日

■ 孙秀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将其融入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还能增强文化自信。本文基于小学数学青岛版教材,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出发,探讨传统文化与大单元教学的融合策略,旨在为教学实践提供新思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知识的演进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这与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高度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智慧,如古代数学典籍里的几何原理,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以《九章算术》为例,其记载的各种几何图形面积计算方法,展示了古人对图形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处理方式。

大单元教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关联性,注重打破教材章节限制,整合相关知识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作为串联数学知识点的重要纽带。比如在推导几何图形面积公式时,利用古代数学的“出入相补”原理,以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为核心,逐步拓展到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推导,使学生清晰认识到各图形面积计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化对数学知识整体性的理解。

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时,引入《九章算术》中利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故事。借助多媒体展示古代数学家运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计算面积的过程,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古代数学的魅力。

在“图形的认识”单元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传统窗花、地砖中的几何图形,分析其中包含的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以及图形的对称性和构成规律。

设计“七巧板拼图”活动,七巧板是我国传统的智力游戏,由七块板组成,可以拼出各种不同的形状和图案。在课堂上,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出教材中的几何图形,包括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图形之间的面积关系。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文化素养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深入研究古代数学典籍,了解古代数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就。

学校应积极整合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案例,建立教学资源库。资源库可包括古代数学典籍的电子资料、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数学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拓展练习题等。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时从资源库获取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同时,学校应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全面评价学生在传统文化融入数学大单元教学中的学习成果。除传统纸笔测试外,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活动中的表现。通过学生作品展示、实践报告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作者单位:莘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