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

书写“两河明珠”绿色答卷 ——聊城以生态之美厚积高质量发展之势 2025年04月09日

■ 本报记者 王培源 于新新

4月7日,春日的东昌湖在薄雾中缓缓舒展,晨跑者三三两两穿梭在沿湖新绿间,湖畔实时播报水质数据的“生态监测浮标”闪烁着微光。晨光里,湖光与人影相映,科技与自然交织,勾勒出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相融的生动图景。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近年来,聊城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取得积极成效,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生态答卷。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去年以来,我市着力强化重点工作线闭环管控,提前完成“十四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2024年,聊城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3.8%。优良天数245天,同比增加40天,增加天数排全省第2位。省控以上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80%。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获得省级奖励资金500万元。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低碳转型扎实推进。我市启动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能源绿色转型,全市单位GDP能耗较“十三五”末下降22%,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5%,规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90%,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除赤泥外)达到98%以上。“无废城市”建设获得全省评估“好”等次。

好生态要守得好、留得住,体制机制是关键。我市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改革试点,环境要素指标结存量大幅提升,累计交易各类排污指标近500吨。连续5年实施供暖季公交车免费乘坐政策,倡导企业自主减排,推行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企业差异化管理,取得显著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清明假期,东昌湖畔游人如织,市民在此散步、聊天、放风筝,各得其乐。近年来,生态聊城建设步履铿锵,空气质量持续好转,蓝天白云成为市民生活的“标配”。

在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的过程中,我市深入推进覆盖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等领域的8条大气重点工作线机制,构建问题“发现—转办—督办—销号”的闭环精准管控机制,累计排查问题35000余个,全部督促整改到位。强化颗粒物、臭氧协同管控及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协同减排,秋冬季期间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扎实推进夏秋季秸秆禁烧工作。

如果说蓝天保卫战是一场“微克之争”,那“碧波绕城”便是从“动脉”到“毛细血管”系统工程。我市以水环境质量保障为核心,印发实施《聊城市打好碧水保卫战2024年工作方案》,每月通报市控以上超标断面、超标因子及水质指数排名,压紧压实各级各相关部门主体责任。坚持结果导向、问题导向,强力打造集巡查、监测、监督于一体的全链条监管模式,强化落实重点断面巡查、数据预报预警、超标督办等工作机制,2024年度全市共计开展巡河检查4000余人次,获得监测数据21000余个,下发督办函38个。持续开展冬春季水质保障、汛前隐患排查整治、汛后重点流域水质保障专项整治、入海河流总氮治理等专项行动,协同住建、城管部门加快推进城市排水雨污合流管网清零、城市黑臭水体清零、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作进展;联合水利部门做好河湖贯通、生态基础流量保障、涵闸联合管控等工作,不断夯实水环境质量达标改善的工作基础。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覆盖率达到55%以上。

当蓝天碧水成为城市的底色,我市逐步将生态治理的范围拓展到大地深处,构建起“天地空”一体化的污染防控体系。对全市154个地块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完成23个优先监管地块的风险管控,管控率达96%,高于国家管控要求21个百分点。更新确定2024年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77个,督促其落实年度法定责任义务,完成25个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回头看”工作,确保排查整治到位。

聚焦“双碳”目标推动绿色发展

4月6日,高唐时风集团产业园内,上万块光伏板整齐排列。时风集团紧抓“3060”双碳目标机遇,打造了总容量达120兆瓦的光伏电站,年发电量约1.8亿千瓦时,成功实现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型。生产过程中,车间生产线与清洁能源实现精准协同,智能监控系统可实时调节光伏发电与机械设备的能耗匹配,目前已实现四个产业园的零碳排放。冠星集团、富沃德复合材料等企业通过购置磁悬浮空压机、鼓风机、冷水机组等设备,年节电率已达到40%以上。

自2023年以来,聊城市先后印发落实《聊城市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2024年“促进经济巩固向好、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一批)》等文件,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优化能源消耗指标,推进清洁生产审核,推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与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2024年,全市完成83个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居全省第1位;冠县成功争创省级现代农业强县、全省县域数字农业发展县,东阿县成功争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全市竹子种植面积超2000亩,成为北方最大的引种栽培地,选育竹种质资源50余个;完成老旧大棚改造提升6万亩,进一步提高了棚内土地利用率。

随着“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国内碳交易市场不断发展完善。企业在规定排放额度内的碳排放盈余,可在碳排放市场进行交易并获取收益。“目前,我们的碳排放量盈余636万吨,以折合每吨不到100元价格计算,二氧化碳资产总额约5.7亿元。”信发集团副总经理张怀涛告诉记者,信发集团积极响应“双碳”目标,深耕碳排放控制和管理智能平台建设,每年收益超100亿元。截至2024年12月25日,聊城市组织完成3批次排污权交易,11个项目通过排污权交易获得环境要素指标,累计交易各类指标近500吨。

绿色,正成为聊城最具生命力的城市基因。坚持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聊城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奋力攻坚,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这座“两河明珠”城市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锚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将生态“含绿量”持续转化为发展“含金量”,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