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军豪
本报通讯员 彭月勇
“希望大家都到茌平来看看,这里人美城更美,还能沉浸式体验田园生活……”4月6日,在茌平区佳乡田园综合体生态园“WOWO”农场“火锅大棚”内,返乡创业青年梁博和小伙伴们直播销售的同时,不忘宣传茌平的良好形象。梁博是创业青年,也是“青耘茌平”志愿服务队成员,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家乡宣传,早已成为茌平区青年志愿服务中的生力军。
近年来,茌平立足实际,将青年志愿服务与乡村振兴、城市治理、民生保障深度融合,联动9个青年社会组织建立服务矩阵,累计孵化58个志愿服务项目,带动2100余名青年参与基层治理,服务时长超5000小时,走出了一条“小城青年反哺家乡”的特色路径。
“希望课堂”打造乡村名片
“以前村里年轻人往外跑,现在争着回来当‘新农人’。”在冯官屯镇高岭网格村,村支书赵玉红指着五彩斑斓的“乡村画廊”感慨。去年,多名美术专业大学生志愿者驻村半个月,把沿街墙壁变成二十四节气、乡村振兴等主题彩绘。如今,这里成了十里八乡的网红打卡点。
3月23日上午,在菜屯镇周桥村“希望小屋”,志愿者尹衍淼正和茌平剪纸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玉华带领孩子们学习剪纸。“下午我们还要去村内的羊肚菌种植基地参观、写生。”尹衍淼告诉记者,“课堂与实践的结合能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为家乡助力。”
将非遗传承和特色农产品融入美育课程,是“青耘茌平”志愿服务队推出的“希望课堂”项目,今年已开展43场,有137名困境儿童获得帮扶。孩子们设计的“赤松茸绘画”被当地企业采用,印在了产品宣传册和包装箱上。
小街巷里的“青春合伙人”
“这4组智能充电桩就是志愿者和社区‘吵’出来的方案。”在振兴街道复兴社区水榭明珠小区,网格员刘婷婷指着车棚介绍。去年青年志愿者入户调研时,70%居民反映电动车充电难,但小区经费有限。20岁的志愿者、枣庄学院在读学生袁晓彤带着团队跑遍城区,对接本地企业以“公益价”安装了充电桩,小区以几个广告栏抵充费用,最终实现“零资金破解老难题”。
“我是‘青橙’文明创城志愿服务队的,整条重耳街的小广告都是我和赵梓涧清除的……”记者电话采访了伊犁师范大学在读生陈雅倩,谈起去年暑假的经历她滔滔不绝。“赵梓涧是安徽建筑大学的,我俩住一个小区,每周一早晨6点一块去和美邻里党群服务中心幸福食堂,参加派粥活动。”陈雅倩说,“每份粥都要送到环卫工人的手中,很考验毅力,但一想到能为社会做点贡献,很开心。”
“我们以打造‘青春社区’服务品牌为方向,不断将青年力量注入社区治理,激活城市社区品质提升的‘一池春水’。”共青团茌平区委副书记宋令群介绍,2024年春运期间,团区委创新推出“姜茶暖途”“春联传福”等特色项目,累计招募253名青年志愿者,服务群众超7000人次,服务时长1813小时,着力推动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城市治理。
从“一老一小”到“全龄友好”
“社区发的这张卡真不错!”振兴街道八一社区82岁的李林和举着“助老服务卡”夸赞道。卡片背面印着志愿者李艳丽的电话,“小李教会我用微信挂号,昨天还带卫生院的医生上门量血压”。像这样的“银龄结对”服务,已覆盖全区15个社区1200余名老人。
在青少年服务领域,和美邻里党群服务中心作为省级示范性青少年服务站,创新开设“非遗工坊+科创实验室”双翼课堂,将扎染技艺与3D打印技术结合开发出《古法新造》特色课程,吸引165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
振兴街道团委书记耿华林告诉记者:“为激发青少年学习兴趣,服务站还打造‘益青春’体育公益课堂、‘学霸π’思想引领营等项目,在篮球训练中融入红色故事讲解,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发《数学里的党史》等特色课程……”“原来微积分曲线可以描绘出长征路线,这种学习方式太酷了!”中学生陈昊在活动笔记中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