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晓伟
本报通讯员 于继镔
春意盎然的水城大地上,一片片翠绿的芦笋田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在东昌府区侯营镇尚格农业园区,种植大户王学磊的创新实践,让芦笋这一“绿翡翠”摇身变为农户的“致富菜”,更通过芦笋与金蝉的生态共生模式,开辟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现代农业新路径。
4月7日,走进尚格农业园区的温室大棚,村民手持剪刀穿梭于芦笋植株间,动作娴熟地采收鲜嫩的芦笋。这些刚采摘的“绿翡翠”,数小时后便会被送往京津冀地区的高端商超,成为市民餐桌上的精品蔬菜。
“我种了20个暖棚,一个冷棚,天热时一天采两次,降温后一天采一次。暖棚冬笋价格最高33元一斤,每亩效益可达3万到5万元。”王学磊说。2020年,他引入设施农业技术,通过反季节栽培打破传统芦笋上市周期,利用冬季温室优势培育“冬笋”,填补市场空白,价格较普通芦笋翻倍增长。芦笋富含硒元素和多种氨基酸,反季节种植不仅让其身价倍增,更成为当地农业增效的“黄金产业”。
王学磊的创新不止于反季节种植。在大棚的芦笋田里,金蝉幼虫正依附于芦笋发达的肉质根系生长,形成“上采芦笋,下收金蝉”的立体生态共生模式。
“这几年,‘芦笋+金蝉’模式已经很成熟了,我就寻思能不能搬到大棚里来。”王学磊表示,2021年,他在小范围试验中发现,大棚恒温环境可以让金蝉生长周期缩短20%。“棚里温度高,金蝉今年四五月就集中出土,比露天养殖早两个月。因错峰上市,每斤价格还高出30%。”
“芦笋与金蝉对温湿度需求高度契合,芦笋根系为金蝉提供食物,金蝉活动则疏松土壤促进芦笋生长。”王学磊介绍,这种“一地双收”模式可以让每亩地额外增收近万元。金蝉作为高蛋白食材,市场需求旺盛,进一步拓宽了农户的增收渠道。生态循环的种养方式,既减少农药使用,又提升土地利用率,成为绿色农业的生动实践。
在王学磊的示范带动下,沙镇、张炉集等周边乡镇的芦笋种植规模已超800亩。为应对市场扩张,他推动产业链向深加工延伸:芦笋茶、芦笋面条、芦笋煎饼等新产品即将面世,附加值提升超30%。
“我们提供种苗、技术并保底回收,农户只需安心种植。”王学磊说,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尚格农业以30余亩核心种植区为示范基地,已带动200余户农民加入芦笋产业。下一步,他计划联合科研机构开发芦笋功能性食品,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