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赵宏磊) 4月9日,记者从市文化和旅游局了解到,我市启动实施海源阁古籍“归阁工程”以来,立足于恢复海源阁藏书楼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坚持做好海源阁古籍复刻和藏书文化弘扬工作,同时扎实开展非遗系统性保护、活态化传承活动,让聊城“两河文化”焕发出新时代光彩。
海源阁之于聊城,更像是一个文化符号,它曾是聊城繁荣、富庶的标志,更是聊城社会文化氛围浓厚的佐证。近年来,我市通过组织工作人员查阅资料和实地走访,确定了2467部古籍所在地,建立了较为详细的海源阁古籍档案,为后续“归阁工程”提供支持。有序开展海源阁古籍复刻、影印工作,2023年以来,先后完成国家图书馆、俄罗斯国立图书馆所藏48卷240余本古籍的复制工作。定期开展古籍文化交流,组织海源阁藏书文化学术研讨活动,举办海源阁散失古籍精品展,极大提升了市民对海源阁古籍的认知高度和保护意识。复排山东梆子《海源阁》,通过艺术形式讲述蕴含其中的家国情怀。聘请国内著名古籍文献专家、山东大学杜泽逊教授,以及图书界、藏书界10多位专家学者,成立海源阁藏书文化研究中心,搭建海源阁藏书文化学术交流平台。与山东出版集团合作,建设了海源阁古籍文化中心,打造聊城文化新地标。
竭力传承海源阁藏书文脉,不断完善馆藏内容,对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地所藏古籍进行复刻,加强与国家图书馆、省图书馆沟通,开展海源阁古籍数字化工作。实施海源阁藏书楼展陈提升工程,增加艺术场景、智能语音导览等功能,全面提升海源阁藏书楼展陈展示水平。策划包装海源阁片区改造提升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扶持。发挥好海源阁古籍文化中心作用,常态化开展阅读交流活动,组织全省及黄河、运河沿线青少年开展研学体验,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及海外人文交流,办好古籍保护传承大会,全方位讲好海源阁藏书故事。
根脉传千古,文脉耀古今。我市还持续拓展“非遗+”融合路径,今年将以创建黄河运河交汇带(聊城)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抓手,坚持系统性保护、全方位传承、多领域创新,不断提升非遗保护水平。重点办好“中国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暨“河和之契2025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交流展示周”活动。遴选有丰富经验和专业实力的策展团队,深入挖掘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文化内涵,创新展陈方式,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让非遗“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