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

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昭示着发展密码 ——记市统计局数据信息服务中心综合科科长陈婷婷 2025年04月14日

■ 本报记者 朱海波 刘学

本报通讯员 蒋爱敏

每天和数字打交道,这是市统计数据信息服务中心综合科科长陈婷婷20年的工作日常。

别人看来枯燥乏味的数据,在陈婷婷眼中却像个宝藏——因为它们隐藏着发展的密码。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呈现出什么趋势?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天天萦绕在她的脑海。

经济社会发展的钥匙就在数据里,陈婷婷做的恰恰是反映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把数据“找”出来

越是真实的、有价值的数据藏得越深,不下一番苦功夫是得不到的。“找数据,做分析”是陈婷婷挂在嘴边的词,很贴切地刻画出她的日常工作。

2023年8月,距离“五经普”正式登记还有4个月的时间,陈婷婷已带领相关人员进入“战时”状态。分析“四经普”数据、常规年度部门数据,制定对240家国有企业和1000多个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摸排方案,为中小企业建立“一企一档”,对个体户深度走访……截至2023年12月31日,也就是“五经普”年度数据截止时点,已有大量客观真实反映经济发展的数据被固定在“统计台账”中。

陈婷婷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2009年,由她编制的“GDP年报核算程序”“平台数据汇总核算程序”在全市核算系统推广;2014年,她积极参与建立聊城市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为市委、市政府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统计数据及措施建议,使统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得以充分发挥。

把数据“用起来”

来之不易的数据就是宝贝,陈婷婷有强大的数据转化能力,让这些数据活灵活现,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五经普”结束,很多新鲜出炉的数据犹如跳动的火焰,让陈婷婷兴奋起来。她加班加点,撰写了6000字的《聊城市产业结构演进探究》,从全市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实施路径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为聊城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1年,市领导要求对经济运行的分析进一步深入。这项工作之前从未做过,在全省也没先例。陈婷婷和团队夜以继日地研究,他们打开GDP构成,打开行业、产业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在规定时间内,这些行业和领域的直观数据一一呈现,成为探索发展路径的“敲门砖”。

2023年8月,陈婷婷挂职东阿县铜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她进企业、进田间,开展经济运行调研,“沉下去”,让她心中的宏观数据有了更多的微观支撑。

把每天当成新起点

2020年初,产假结束,陈婷婷迅速投入紧张的工作中。她带着孩子去济南培训,利用培训的间隙给孩子喂奶;在开展县级改革培训时,因低血糖引发了眩晕,调整发言顺序后,她坚持完成了培训任务。孩子上了幼儿园,让同事帮她接孩子、带孩子成了常事。陈婷婷对工作中的重要数据随口就来,可就是记不住孩子的学号,丈夫开玩笑说:“光关心国家的数据了,对家里的数据从来不上心。”

陈婷婷的家离工作地点不远,开车仅十几分钟的车程,她却舍不得半个小时的往返时间,需要休息就在办公室凑合一下。遇到紧急工作任务,经常通宵达旦地加班,之前累了能拼几张凳子当床躺下睡会,现在四张办公桌和三个文件橱把十多平方米的办公室挤得满满当当,困了只能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

陈婷婷先后荣获投入产出调查“国家级先进个人”、聊城市统计系统“先进工作者”、“市三八红旗手”等诸多荣誉称号,但她依然把每天当成新起点,一如既往地在数据的汪洋大海中采撷奔腾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