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尹腾淑 刘兆瑞
“飘得越高的羽绒质量越好。”4月9日,位于阳谷县的聊城新星商羽羽绒制品有限公司智能化车间内,14条生产线正以每小时1.2吨的处理速度分选羽绒。洁白蓬松的羽绒经过工人们精准分拣、清洁处理后,将“飞”往全国各地及欧洲、东南亚等地区。
一朵羽绒牵动着一个大产业。近年来,阳谷县以科技创新驱动传统羽绒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全产业链布局与智能化改造,树立农业产业化转型标杆,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鲜活样本。新星商羽便是其中的典型企业代表。
“作为一家专注于羽绒羽毛加工生产的企业,我们深刻意识到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在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近年来,我们与国内顶级的信息化公司紧密合作,共同研发羽绒信息化追溯品牌,实现从肉鸭屠宰到羽绒的全流程可控可追溯。”新星商羽副总经理刘海亮介绍,消费者通过扫码就可以了解羽绒品牌和全流程生产情况。同时,企业积极寻求绿色发展,新建日处理3万立方米水循环处理中心,废水处理后利用率达97%。
经过几年的努力,科技创新、自主研发为新星商羽赢得了新的发展前景。凭借创新的产品、可靠的质量和高效的服务,该企业在国内外市场赢得了良好的口碑。2024年,公司实现总收入11.91亿元。其中,国际业务取得显著突破,出口额达5860万元。产品远销孟加拉国、越南、缅甸、墨西哥等国家,也展现了中国制造在全球化市场的竞争潜力。
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新星商羽也为当地产业和群众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阳谷县养鸭产业规模宏大,从鸭苗孵化到肉鸭养殖,再到最后的屠宰加工,形成了一条产业链。新星商羽通过与新希望、六和等企业深度合作,建立专业收购体系,带动阳谷县3800户养殖户年均增收1.2万元。同时,新星商羽为周边村镇的老百姓创造了1200余个新型职业岗位,大大增加了周围村民的经济收入。
提品质、树品牌、促转型、优服务、延链条,阳谷县引领羽绒加工这一传统产业走向转型新路子,为地方经济打造了新引擎、凝聚了新动力。聊城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杨少周向记者介绍:“在链长制专门支持下,阳谷县建成38个数字化养鸭基地,禽类养殖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依托育种、养殖、加工、环保,实现全产业链闭环,全县羽绒原料掌控量占全国30%,出口额连续三年增长超200%。”
“羽”时俱进,“绒”耀未来。阳谷县将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深化用地保障、技改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举措,打造从育种、加工到出口的全产业链,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中奋勇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