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

疏通千年水脉 润泽水城沃野 ——山东省徒骇河(聊城段)雨洪资源利用及引调水工程助力聊城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月16日

春日的徒骇河畔,市民享受露营生活

■ 本报记者 王文轩

春日的徒骇河泛起粼粼波光,一只雪白的天鹅振翅掠过水面,在莲湖段新辟的浅滩处舒展脖颈。徒骇河,这条贯穿聊城大地的千年水脉,如甘霖般滋养着两岸的沃野,似这座城市奔涌的动脉。它既是农耕文明的摇篮,更是现代发展的生命之源。这座曾因河道淤积裸露滩涂的“城市动脉”,如今正以清波为墨,书写着千年水城的生态复兴长卷。

从建设鲁西第一座智慧船闸到四河头水利遗址的活化重生,从“黄金三角水道”的贯通到慢行系统的光影叙事,这项重要工程,正以现代治水智慧重塑江北水城的肌理。山东省徒骇河(聊城段)雨洪资源利用及引调水工程作为国家重点水利项目正式落地实施,该工程被纳入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十四五”解决水利防洪排涝薄弱环节实施方案》,获得国家及省级财政重点支持,旨在通过系统性综合治理实现“四水共治”目标。项目通过河道疏浚扩挖提升雨洪资源拦蓄能力,同步实施防洪提升、水系连通、生态治理、引调水等工程,构建起徒骇河与马颊河、位山三干渠、南水北调干渠的跨水系调配网络。工程实施后将有效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现状,减少对黄河水的依赖,助力地下水超采治理,改善沿河水生态环境,并为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和粮食安全提供可靠水源保障。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聊城防洪排涝能力,实现涝水入河、活水润城、生态补水的综合效益,成为保障鲁西北地区水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4月11日,记者实地走访徒骇河城区沿线施工现场,并采访了相关负责人,深度了解这条千年水脉的新生。

治水护城:

筑牢防汛屏障

激活发展命脉

聊城市水利事业发展和保障中心副主任冯耀奇介绍:“徒骇河是过境聊城的主要河道,然而过去十几年,河道淤积严重,防洪标准远远落后于城市及社会发展需求。”徒骇河全长439公里,在聊城境内长达169.5公里,流域面积达518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0%。它是海河流域重要的防洪排涝通道,也是聊城市境内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自西南向东北贯穿聊城市域,穿越聊城主城区及莘县、阳谷、茌平、高唐等地。沿岸有60万亩农田,分布着若干重点工业企业、产业园区和居民小区,是重要的人口、产业聚集区。

但长期以来,徒骇河的防洪标准仅停留在20年一遇的水平,与海河流域规划的50年一遇、主城区100年一遇的标准差距巨大。且徒骇河城区段已有14年没有进行系统清淤治理,沿河堤顶路面狭窄且破损严重,两岸滨河道路连通不畅,无法满足防汛、管理、交通等需求。位于聊城市主城区的昌东橡胶坝,上游是莲湖公园,坝体超期服役,存在工程安全隐患。

近年来,随着聊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聊城市水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河道长期淤积不仅削弱了其泄洪能力,还恶化了水质。同时,近些年京津冀地区特大暴雨、我市旱涝急转等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增加了聊城市洪涝灾害的风险。

如今,历经五个月的昼夜连续鏖战,城区段18.3公里河道完成疏浚扩挖,主槽拓宽至80米,莲湖段水域最宽处达480米。近300万立方米的蓄水增量托起粼粼碧波,改造提升的23处木栈道与新建的7处亲水平台及廊道,如同玉带环腰,将防洪标准提升与城市美学创新熔铸成黄金水道。这只翩然驻足的“生态信使”,见证着徒骇河项目带给聊城市民的幸福获得感。

治水兴城:

三期工程四水共治

实现系统治理

冯耀奇介绍,作为国家水网建设重要节点工程,徒骇河(聊城段)综合治理工程以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整体提升、水生态明显改善、水安全有力保障的“四水共治”内容为核心策略,按照“2024—2026夯基垒台、2027—2028系统成网、2029—2030生态赋能”的三期建设时序推进,系统破解“防洪弱、调水难、生态差”三重困境。一期工程(2024—2026)聚焦河道防洪能力提升,主要包括103.4公里河道进行疏浚扩挖、52处拦跨河建筑物、49座泵站、67座穿堤涵闸、43.09公里主城区滨河道路以及护砌、城区木栈道修复、亮化工程等。已经完成的城区段18.3公里疏浚扩挖,清淤土方近300立方米,使城区段防洪标准跃升至100年一遇,新增蓄水量相当于五分之一个东昌湖,即将建设完成的木栈道修复、慢行道亮化、亲水平台等工程,将进一步提升徒骇河城市品位。二期工程(2027—2028)着力全域水系联通,通过78.29公里滨河道路贯通徒骇河与小运河、三干渠“黄金水道”,67处支流护砌以及桥梁建设,构建覆盖7县区的灌溉输水网络,年增调水能力达3000万立方米,为200万亩耕地提供智慧灌溉支撑。三期工程(2029—2030)瞄准生态品质升级,建设生态廊道工程、新建道路亮化工程以及部分水系连通工程,推动“工程水网”向“生态水网”转型,并通过“莲湖—滨河”水上环线串联12处水利文化遗产,形成水生态景观带。整个工程贯穿“十五五”规划周期,建成后将使河道蓄水能力提升30%,形成防洪保安、资源调配、文旅融合的治水新格局。工程实施过程中贯彻“急用先行、民生优先”原则,初期施工虽引发居民对交通环境影响的不满,但随着一期工程成效显现,河道拓宽、清淤蓄水带来的安全感已转化为群众对后续工程的期待。聊城市通过河道疏浚扩挖、防洪标准提升、雨洪资源拦蓄、水系连通工程等系统性措施,统筹推进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水网互联互通、滨水空间品质提升,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了“防洪筑基—水系联通—生态赋能”的“水城经验”,在保障粮食安全、改善民生福祉的同时,实现水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现代水网体系构建的有机统一。

现如今,一期工程已初显成效,对于家住昌润莲城小区的刘彬来说,这些变化显得更加直观。他回忆道,往年夏季暴雨或台风天时,小区附近的徒骇河每次都要抽水泄洪,一下雨河面上便空空如也,他还时常担心大水漫灌会影响河道两侧的居民。“现在看到河道变宽、城区段疏浚扩挖蓄水完成,心里踏实多了。”刘彬坦言,施工初期,因河道边竖起围挡,大量渣土车上路,不少居民抱怨连连,但随着工程效果逐渐显现,“抱怨变成了期待”。

以水为媒:

生态与文化共融

绘就人水和谐画卷

“徒骇河不仅是防洪保安的生命线,更是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线、历史传承的文化线、以及沿河区域乡村振兴的隆起带。”冯耀奇说。该工程注重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价值。在城区段,23处木栈道修复、38公里慢行道亮化、7处亲水平台及廊道建设正在有序推进;昌东橡胶坝改建后,将串联起莲湖公园与滨河景观带,形成“水上旅游环线”。“这里还会建设徒骇河上首个河道船闸,作为旅游环线的控制性节点。”冯耀奇说。

家住河畔莲湖新城小区的市民李刚每天沿河散步,对这些变化感触颇深。他说:“过去河岸两侧虽干净整洁,但一些木栅栏已经破损,作为长跑爱好者,我很担心跑步时会被绊倒。我们一家人长期住在这里,对修复后的河岸基础设施十分期待。”更让他欣喜的是,四河头水利工程遗址等文化节点被纳入保护性修复计划。“作为土生土长的聊城人,这些水利遗产是聊城的根,凝结着众多聊城人的情结。我的孩子生在聊城、长在聊城,能带着他们了解先辈的智慧,作为家长,我们感到非常欣慰。”

此外,工程还着力打造“水文化长廊”。通过建设节水研学基地、挖掘运河与黄河文化内涵,徒骇河将成为展示“江北水城·两河明珠”城市品牌的重要窗口。“未来,市民不仅能泛舟河上,还能在亲水廊道中感受历史与现代的、文化与科技的交融。”冯耀奇说。

民心所向:

从“阵痛”到“共赢”

书写民生答卷

任何重大工程都难免经历“阵痛期”。工程启动初期,城区段施工高峰期日出土量超10万立方米,渣土车往来频繁,给市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为下班比较晚,那段时间每次回来都会碰到渣土车,路上提心吊胆的。”刘彬回忆道。

为解决群众关注的痛点问题,项目指挥部采取了多项便民措施:开设29个集中出土点,配备冲洗平台;洒水车、湿扫车24小时作业;运输车辆避开早晚高峰,科学调度组织机械设备,在夜间进行高强度密集施工……“我们成立专班对接社区,及时通报施工进展,争取理解。”冯耀奇介绍,政府还通过微信公众号、社区公告栏等渠道发布提示信息,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的干扰。“现在大家聊天时,看着清澈见底的徒骇河,常讨论以后去哪段河岸遛弯。”刘彬笑着说,昌润莲城的业主群里,有的邻居甚至提议组织“护河志愿队”,“等城区段工程全部完工,我们要一起守护这条黄金水道和城市绿肺。”

冯耀奇表示:“徒骇河治理是聊城践行‘四水四定’原则的生动实践,更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工程全部完工后,年均可新增供水量3000万立方米,减少对黄河水的依赖;主城区防洪标准将提升至百年一遇;水系连通将惠及7个县区、数百万亩农田。同时,河道防洪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例如昌东橡胶坝行洪流量从680方每秒提升到820方每秒,相当于排涝时每分钟多排出8400方水,防洪保安能力大幅增强;以“五横六纵”水网为骨架,加速推进徒骇河、马颊河、三干渠等水工程连通,实现聊城市重要水网引水灌溉、防洪调度、生态补水等需求,实施徒骇河、小运河、周公河连通工程,形成主城区黄金三角水道,实现东昌湖、徒骇河、运河水上旅游环线,进一步擦亮“江北水城”名片。更值得期待的是,通过建设城区段木栈道、亲水平台、安装慢行道路灯等,配合植物栽植,打造亲水空间,提升城区段景观效果,实现防洪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文化社会效益等多重效益的和谐统一。

站在自家阳台上,刘彬望着已经蓄水完成、同步开始拆除围挡的工程现场,感慨道:“这条河见证了我从小到大的生活,如今它焕发新生,我们的日子也会越来越有奔头。”千年徒骇河,正以清流润泽水城,以新颜回应期待,书写着新时代的“上善若水”篇章。

本版图片皆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