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

“仁者寿”思想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 2025年04月16日

■ 张秀功

关于“寿”,《孔子家语·五仪解第七》中有一段对话,耐人寻味。

哀公问于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对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者,兵共杀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可乎?”

其中“此三者”属“死非命也”,因此,孔子认为“得寿”的方法应该是“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换言之,长寿的办法为“修养身心”。不过孔子着重强调的是“养心”,对于“身”,也即“形体”,孔老先生也并不是忽略了,只是“两利相权取其重”而已。

“修养身心”,等同于现今人们之所谓“养生”。延年益寿是自古以来人们的生命追求,活下去,并且希望能活得健康长久,这是每个人的追求;青春永驻,美丽常在,这更是每一个女人的梦想。为此,中国的先人们孜孜以求,甚至于通过服用所谓“仙丹”来求得长命百岁;各种游方术士的“养生”秘籍也可以说是花样百出。现代社会的人们更是衍生出各式各样“养生”的方法:早晨的武术,晚间的舞蹈;有的散步,有的爬山;男人去健身房,女人进美容院;有时用药补,有时用食补。工作、家庭,赚钱、健身,人们生活得充实而满足,如此人生,夫复何求?

概而论之,现今意义上人们的“养生”大体有两个方向,一者强身健体,再者美容养颜。此二者,人人向往之,本也无可厚非的。但有两个故事,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审视。

记得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谈“弃医从文”的原因时写道:“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先生认为:只有强壮的肉体而没有强健的灵魂,只能成为一群麻木的看客。固然,现在早已听不到“闲看枪毙犯人”的“酒醉似的喝彩”声,但那群“麻木的看客”还在我们的生活中时隐时现。

《庄子·德充符》中有一段鲁哀公和孔子的对话。鲁哀公说,卫国有个面貌十分丑陋的人,名叫哀骀它。男人跟他相处,常常想念他而舍不得离去。女人见到他便向父母提出请求,说与其做别人的妻子,不如做哀骀它先生的妾,他与我相处不到一年时间,我就十分信任他。国家没有主持政务的官员,我便把国事委托给他。没过多久,他就离开我走掉了,我内心忧虑像丢失了什么。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孔子回答说,才智完备而德不外露的人,何必在乎他丑陋的面貌。也说是说,一个人的美不在外表,而在内心。

这两个故事的意义,不言自明。现代人的“养生”有些本末倒置,或者说“养生”的内涵不止是养“形”,更应该养“心”。当然这里的“心”不是指生理器官的心。宋儒程颐曰:“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有指用而言者,惟观其所见如何耳。”(朱熹、吕祖谦《近思录》)就一般言,我们所说的“心”,大都是指“心之用”,就是人的意识、思虑。“心念”一动自然有善念、恶念之分,我们所说的“养心”,则是一个除恶存善的过程,更直接而言,就是要“明明德”(《大学》)。因为孔子有云:“仁者,寿。”仁者,爱人之谓也。孔子所说的“仁”,就是以一颗仁爱之心去爱人,去尊重人、体贴人、关心人、帮助人。将一颗仁爱之心奉献给别人,这样,生活安祥,内心充实,情绪开朗,心境和畅。明代吕坤所撰的《呻吟语》说:“仁者寿,生理完也。”“仁者”,心理状态与生命机理完善,益于益寿延年。

故《中庸》云:“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阳平衡所以能健康长寿。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道:“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不自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在经也。”

因此,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德经》);汉董仲舒指出“养心靠义”,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使人心情常保愉悦,心理健康常存。“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在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

勿须赘言,“养生”贵在“养心”。当然两者并非是取其一的关系,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整体。比如茶道,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不同季节或一日之中不同的时间,对应着不同的茶,像极了生命中不一样的心境。泡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卷,茶只有两种姿态:沉,浮;人生有两个过程:拿起,放下;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不论满、浅,浓、淡,冷、暖,多、少,人生只是一杯茶。所以说,喝茶有益健康,但茶于养生的最大价值在于养心,养心为本,养身为辅。这两个目的或作用也就在一杯茶之中。

现今的人们在如何“养生”的问题上,可以说是极尽之能事,需求不同,方法各异;至于如何“养心”,一则“道”,再则“儒”,三则“释”。

“道”是道家,我们取“自然无为”。“道法自然”,就是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发展,“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故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家说,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道德经》)。不过道家的“无为”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不妄为。所“为”者,本性也;所不“为”者,贪念也。保持那颗自然纯真的“内心”,减去那些所累之物欲,“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儒”是儒家,我们取“厚德载物”。让那颗纯净之“心”,照射进“阳光”,住进“善良”、“仁爱”、“诚实”、“责任”。去尊老爱幼,信守诺言;忠于职守,勇于担当。既要“明明德”,还要“亲民”,达到“止于至善”,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释”是佛家,我们取“吾心即佛”。“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唐《嗅梅》)佛在人世间,禅在生活中。做人心地善良、品端行正,孝养父母、上下相怜,尊卑和睦、忍让谦和,善听忠信、改过自勉,即能“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将“内心”浸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养生”才叫做修养身心,才真正符合孔子的“得寿”之法。

当人们把“养生”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养生”就变成了一种文化,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因此,我们更要用“心”去“养生”。特别是当这种“养生文化”以“商品”的形式表达出来,并给人们带来经济利益时,更应引起警惕。不要因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丢失了养生产品所承载的“德性”内涵,从而毁掉千秋功业,成为历史的罪人。

让“德性”融于“养生产品”关键在于人。就是说,当巨大的市场需求,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时,有两个问题值得企业家思考。一是,在“利”与“义”面前,是“见利思义”,还是“见利忘义”?这决定了养生产品的质量;二是,在面对“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的“悖入悖出”的财富戒律时,企业和客户或消费者之间能否建立起一种以诚信为原则的人与人之间感恩和敬畏的相互关系,或者说只有持有感恩和敬畏的心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才能真诚沟通或交流,才能建立起稳固的商业联系,这决定了养生产品的发展。这两个问题是牛鼻子,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也就使养生产品具有了“义”和“诚”的“德性”,才堪称名副其实的“滋补国宝”“养生文化”,能抓住牛鼻子的企业也就能长久不衰,生机勃勃。

“活着”是一种物质的存在,用“心”活着还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因为“寿”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人的实际寿命,其二是“死而不亡”的寿命,也就是说有些人的实际寿命结束了,但他的英名或功业却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