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聊
谷雨祭仓颉是我国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字圣”仓颉是中国文字的鼻祖,相传死后葬在东阿县铜城街道王宗汤村东南1.5公里处。
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于慎行主编的《兖州府志》记载:“仓颉故居在城西北三十里。有墓、有寺”。
清《东阿县志——古迹》记载:“仓颉墓在县(今平阴县东阿镇)西北三十里,墓前有寺,久圮。”王宗汤村东南的土堌堆,原为仓颉墓,当地人称“仓王坟”,坟前建有“仓王寺”。
2000年12月,文物工作者对此地进行了考古勘探,发现此地是一处龙山文化遗址,面积约一万平方米,距今约四千年左右,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相对应。因此,此地极有可能是黄帝时期仓颉活动或居住的地方。
对于人类文明而言,语言和文字是最基础硬件,汉语汉字对中华文明的凝聚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汉字在世界诸多文字中独树一帜,是几大古老文字中唯一毫不间断、一直沿用至今的文字,具有特殊地位和优越性。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成为几千年来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汉字的作用至关重要。
中国语言的起源是中国文字产生的基础,由于古代缺乏对语言记录的媒介,所以,我们只能从文字入手。
传说仓颉是黄帝时代的大臣。据《万姓统谱·卷五十二》记载:“上古仓颉,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这些都表明了文字起源的重要性。仓颉作为中国文字的始祖,备受华人的尊崇。
中国文字的起源,目前最被学术界认可的是河南省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基本定型的成熟的文字,在此之前有无文字呢?对此有不少争论,笔者认为应该是有的。
8000年前的贾湖刻符和7000年前的双墩刻符到底是不是文字,目前学术界存在争议。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5000年前的陶器上也刻有符号,这些都应该是汉字的雏形。笔者认为:陶文是更早的文字,目前中国有不少史前遗址都有零星发现,最著名的陶文就是山东省邹平县丁公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丁公陶文,从字形上看,已经比较成熟,应该可以称其为文字。其他遗址也有少量出土,但是数量极少,同时也难以辨识,看来还有待于今后考古发现。
汉字由陶文到甲骨文再到金文、石鼓文,从小篆到隶书、草书,最终发展为楷书并定型,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交流媒介。几千年来,汉字一直顽强地坚持自己独特的表意性,始终没有割断同文化的联系,与中华文化相伴而行,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的不朽篇章。
“传于异地,留于异时”,汉字的产生是中华文明肇始的重要标志,创造汉字的仓颉因而被视为一个代表汉字起源、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符号,所以中国古人非常崇拜仓颉。汉字之外,时令节气也是中华文明的鲜明标识。中国人很早认识到气候、物候等变化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逐步形成了一套特定的节令系统,即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结晶,节气也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意味。
仓颉造字和谷雨节气既有关联性,又都蕴含浓郁的文化内涵,促成了联合国中文日与谷雨的相遇。2010年,为强调语言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推动六种官方语言的平等使用,联合国方面宣布启动联合国语言日。同年,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向联合国建议,将每年的联合国中文日定在中国传统节气谷雨当天,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
所以笔者认为,本地文旅部门应重新认识仓颉墓遗址的文化价值,这不仅是对文化根源的追溯,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自觉。建议在东阿开展谷雨祭拜仓圣等民俗文化活动,讲仓颉故事,探仓颉遗迹,表达人们对仓颉的感恩和崇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