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泽丰
本报通讯员 桑鹭鸣
春回大地,沃野生金。4月中旬,茌平区贾寨镇贾寨新村羊肚菌种植基地迎来首季丰收。凭借管理技术创新与种植模式优化的双轮驱动,传统大棚升级为智慧菌田,特色产业展现出强劲的经济潜力,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
4月14日,记者在菌棚内看到,鲜嫩的羊肚菌从松软的土壤中探出头来,菌盖犹如羊肚般布满褶皱,农户们正忙碌有序地采摘。羊肚菌种植基地管理人员贾国义说,从目前收获情况看,优质羊肚菌占比能达到90%以上。
贾寨新村今年首次尝试种植羊肚菌,为了确保品质与产量,村里两年前便开始考察菌类,学习技术,最终确定与莘县一家菌种厂合作。菌种厂对成熟的菌菇按市场价进行收购,给村民吃了颗“定心丸”。贾寨新村党委书记贾立峰算了一笔经济账:“菌包加菌种,成本不到7000元钱,如果一天采1500斤,鲜菇市场价每斤三十多元,这一天采羊肚菌就能卖到三四万块钱,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有趣的是,当初建造大棚主要是为了种植瓜菜,因而9座棚均采用下挖式结构,没想到对于羊肚菌的生长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羊肚菌生长过程中对温度要求极高,最低温度不能低于3摄氏度,而地下棚温度相对恒定,最冷的时候温度也可以保持到5摄氏度以上。
为了实现精准管护,基地引入环境智能检测仪器,管理人员通过手机App即可实时掌握大棚内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此外,基地还利用高温堆肥技术,配合特定菌种对各类农业废弃物进行发酵处理,不仅有效解决了废弃物处理难题,还大幅降低了羊肚菌种植的肥料成本。“高温堆肥技术既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还能强化土壤有益微生物种群构成,提高土壤活力。”聊城市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学院高级讲师李保强介绍。
面对鲜菇储存时间短、运输不便的问题,贾寨新村又引进一套烘干设备,使鲜菇加工后亩产值可达4万元。随着产业链的逐步完善,也给当地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当地村民贾芳笑着说:“在这里工作不累,离家也近,能照顾家,一天能赚100多元钱,给家里增加了收入。”
羊肚菌生长周期颇为紧凑,从种到收仅4个多月,预计四月份将全部收完。贾寨新村正积极探索循环农业模式,贾立峰满怀期待地说:“我们合作社有一个长远规划,实行菌瓜菜连种,一年可3熟,羊肚菌栽培后营养袋和菌渣还田可有效培肥地力,显著提高下茬甜瓜产量和品质,瓜秧再还田又可促进下茬蔬菜增产,这样收益就能翻番。”
贾寨镇持续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扩大特色农业种植规模,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发展,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入驻,探索粮食深加工等项目,立足交通区位、冷链物流等优势,形成乡村特色产业“新雁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