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同举
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正是读书的好时节。
唐代诗人王贞白有诗云:“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诗句道出了读书人沉浸于书海时的忘我境界。阳光透过窗棂洒下,在书桌上铺开一片金黄。端坐窗前,沏一壶清茶,随手翻开一本书,茶香袅袅,墨香盈室,有一种特别的韵味。窗外,几树花儿开得正艳,风起,花瓣零落,清香阵阵,时光在这一刻慢了下来。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陪在外公身边。外公是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藏书多,平日里以读书为乐。春日里,外公坐在屋前的柚子树下读书,一本书,一壶茶,一把老式藤椅,一坐就是半晌。外公经常教我读诗,至今我还记得他读过的那些诗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那时我尚年幼,不懂得这些诗句的含义,但在外公的细心解释下,我眼前竟也能幻化出一片妙不可言的春日胜景。
记得有一次,外公读到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好奇地问:“雨有脚吗?为什么总是悄悄地来?”外公笑而不语,他把我带到院子里,指着泥地上一条条水痕说:“这都是雨走过时留下的足迹。”外公还让我近距离观察院中那棵柳树。“你看,一夜春雨,万物都醒了。”柳树是去年栽下的,一夜新雨,细小的枝桠间竟拱出了点点嫩芽。我心中惊异不已,这不正是诗句“雨过条风着柳芽,淡黄浅绿嫩如花”所描述出来的画面吗?
受外公的影响,我也喜欢上了读书,也渐渐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闲暇时,我经常静坐家中,捧起一本书来读,身心完全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屋外的喧嚣都是遥远的事了。
翁森写春日读书:“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与精神追求。年少时读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内心便沉寂于一片宁静祥和的氛围中。青年时读李白的“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豪气顿起,激情满腔。及至人到中年,读苏轼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真正体会到了“心轻如羽”般的淡然和洒脱。无论是“春风得意马蹄急”的快意,还是“小楼一夜听风雨”的婉约,读书总能让我找到一份宁静与释然。
人生短暂,苦乐参半,而真正能让自己快乐的事并不多。在我看来,唯有阅读,能让人穿透尘俗的层层迷雾,找到心灵的归宿和快乐的源泉。
春日里,桃红柳绿,连空气中都带着迷人的花香。此时,远离喧嚣,静守一方书桌,书中的智慧深邃而悠远,一切都在清风明月里恬淡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