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

草药里的中国智慧 ——读《人间百草》 2025年04月17日

■ 刘学正

在传统文化热潮涌动的当下,草药作为中华智慧的独特载体,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譬如电影《哪吒2》里,申公豹的“代购药单”曾引发热议,三七、田七粉、蒲黄、茜草……诸般草本植物,早已融入人间烟火气。而在《人间百草》一书中,作家田炳信以《本草纲目》所录草药为脉络,编织出一张融合博物、训诂等多学科知识的大网,展现古人朴素而深邃的人生观。该书借由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与生动案例,试图打破自然科普与人文哲思的界限,引领读者穿梭于百草世界,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命智慧。

书中丰富多样的植物主题令人眼前一亮。从“小丑不丑”到“曼珠沙华”,从“紫苏荏苒”到“国老甘草”,从“驻颜白术”再到“有贝无患”,这些充满意趣的标题,打破了传统植物科普的单调范式。作者结合神农尝百草传说,从《尔雅》《诗经》《黄帝内经》等古籍中汲取养分,生动描绘古人生产生活场景以及他们对生命的体悟。

作者笔下的牵牛花,一根根纤细的藤蔓牵引着一头头“牛”,漫无目的地游走在变幻不停的时空。把牵牛花想象成一种微缩景观,一幅水墨画,着实美妙。丑,是甲骨文里反复出现的一个符号,就图形来看,好像一头刚刚长出犄角的小牛。这才有了十二属相中的“丑牛”,也才有了牵牛花种子被称为“白丑、黑丑、二丑”的说法。

该书不仅介绍药草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与药用价值,更剖析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哲理。半夏逆暑而生,别名众多,它的生长特性与古代物候学相呼应,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特殊地位。“假如自然界有公平一说,‘半夏’就是一个必选项,在阴阳裂隙之间,不偏不倚生根发芽。”作者将自然规律、阴阳哲学与植物生长巧妙勾连,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而忽地笑与彼岸花同属石蒜科,山花烂漫的旷野,鲜艳的色彩如火焰般连成一片,触动行路者的心弦。作者还从名称和毒性展开对忽地笑的联想,对比它在昼夜带给人们的不同感受,颇有趣味。

“人类了解自然,认知世界,认真记住一株草、一朵花、一棵树,或取其叶,或取其茎,或取其根。”作者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到且深刻的洞察。他表明,自记录工具诞生,人类便赋予自然万物以文化的意涵。不同职业身份者,诸如牧羊人、农夫、药农等,对同一株草的认知千差万别,展现出草木于人类生活的多元角色定位。一株草,仿佛一部浓缩的文字史、哲学史,承载起《诗经》深厚的情感寄托与文化寄思。

此外,古代“虞”官的信条与现代环保理念的呼应,则体现了人类对自然态度的传承发展。三皇五帝时代,管理山泽鸟兽的官员被称为“虞”,古人所遵循的“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原则,恰如今天号召的节能减排、减少化学污染、参与植树、禁止非法捕捞等。作者还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疏离的担忧,“我们不再紧密地去山林观察草木,更少眷念大自然,草木弱弱地退后于诸多贵重的物件,成为仅次于空气的背景墙。”

翻阅《人间百草》,我们可以走进微观的百草园,感受生命共鸣与自然温情,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生命与文化的关系。它提醒我们,身处忙碌的现代生活,切莫忽视身边草木,草木是自然的馈赠,亦是人类文化与智慧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