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吕晓磊
本报通讯员 姚晓楠 王朋水
“‘委员讲堂’在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让我不断提高自身的履职能力。”4月10日,谈起在临清市京华小学举行的“委员讲堂”,临清市政协委员、京剧团团长马士利说。
“委员讲堂”是2019年临清市政协搭建的委员履职新平台,由临清市政协委员联络工委办牵头,临清市政协各专委会、界别组及临清市各镇(街道)积极参与、协同配合。“委员讲堂”突出委员主体作用,让委员们自己讲、讲自己,充分发挥政协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优势,以易学、易懂、易悟的形式,帮助群众增进对国家方针政策、人民政协理论和各领域热点话题的理解与把握。
数年来,在临清的大街小巷,时常能看到政协委员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心系“万家灯火”,情牵“柴米油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谋长远之举,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委员就在身边。
2024年,临清市政协创新开展了“思政+”委员讲堂模式,将红色歌曲、京剧、山东快书等地方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打造出有高度有温度有深度的“思政+”讲堂,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激发青少年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兴趣。马士利表示:“政协委员必须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履职。为了让孩子们爱上京剧,我在备课时更加努力。”
群众需要什么,委员就讲什么。“委员讲堂”始终以需求为导向,通过梳理社情民意,邀请专家或委员围绕热点话题授课,确保每期主题贴近群众需求。2 月26日,2025年的首期“委员讲堂”聚焦人工智能,邀请聊城市人工智能学会讲师专题讲解《AI与临清创新》。临清市政协委员、明德中学教师罗雪晨听后感叹:“这堂课真是一场‘及时雨’,帮助我们用科技手段服务工作和生活。”
参政议政是政协委员的主要职责之一,为让建言建在点子上、议政议到关键处,临清市政协在“委员讲堂”中突出“实”字,要求主讲委员在授课中既要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又要关注人民群众的所需所盼,注重以“小切口”解决民生“大问题”。
临清市政协委员、运河文化宣讲团团长刘英顺义务宣讲临清胡同文化18年,通过讲堂和直播讲述胡同故事,推动老街巷保护。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刘英顺多次提交开发老街区的社情民意信息与提案,并借助“委员讲堂”向游客介绍胡同历史。今年2月,他的提案促成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项目(一期)》的启动,为再现运河繁华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年来,“委员讲堂”在运河畔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广泛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成为传播政协声音,讲好政协故事的平台。临清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秦荣菊表示,未来,临清市政协将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把“委员讲堂”打造成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凝聚共识的重要品牌、担当作为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