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

擎高铸链 迈向“智造高地” ——我市加速推动装备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纪实 2025年04月18日

■ 王培源 于新新 常志坚

四月的鲁西大地涌动着产业发展的热潮,作为我市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正以创新驱动与链式发展为路径,从智能生产线的高效运转到产业链协同的深度拓展,从本土市场的深耕细作到国际领域的开疆拓土,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为聊城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注入澎湃动能。

4月11日,山东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园,智能化生产线上机械臂正在精准灵活地抓取零部件。今年,西藏自治区将时风小型拖拉机纳入专项补贴目录,一季度3000余台搭载智能电控系统的时风新型拖拉机已顺利交付。

春节过后,时风三轮汽车率先在山东、湖北、河南、江苏等地市场发力。凭借灵活的拖斗摘挂和农机具搭配设计,时风单缸四驱小拖拉机成为广受欢迎的“爆款”产品。

国内市场需求旺盛的同时,我市装备制造企业正在加速“出海”。今年一季度,时风集团外贸实现“开门红”。与此同时,沃尔润激光科技有限公司95%的激光设备远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聊城制造”的品质赢得国际认可。

我市装备制造产业已形成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纺织机械等十大细分领域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全市234家规上企业交出亮眼答卷:完成产值347.4亿元,同比增长9.7%;实现营业收入318.4亿元,增速7.1%;利润总额达13.2亿元,利润率4.1%。

作为产业升级的“强引擎”,重大项目正持续释放发展新动能。临清兴拓液压机械有限公司与江苏大经集团、苏州丰达瑞自动化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年产6万吨缸筒、活塞杆制造及5万套电动缸制造项目,为液压装备智能化升级注入新动力;鑫大地机械聚焦智能精工专用弹簧项目,加速本地精密机械产业向高端化迈进;冠县肯石重工机械瞄准环保与智能化需求,启动“年产 1500台绿色智能化电动挖掘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推动工程机械产业踏上绿色转型新路径。

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背后,是我市持续深化制度创新的探索实践。2024年,全市开展3次链长“巡链”行动,聚焦产业链“断点”“堵点”精准施策;建立“双月协商”机制,推动市场监管、科技、工信等部门与企业形成“政策直达、问题直报、服务直跟”的良性互动。同时,落实重点项目三级帮包机制,充分发挥“链长制”在助企纾困、强化要素保障等方面的关键作用,确保惠企政策落地见效。

近年来,我市创新采用“以商招商”“展会招商”“商协会招商”等模式,常态化对接外地优质企业。自2023年起,先后赴常州、武汉、深圳、上海等地开展招商活动,吸引高端资源集聚。2025年4月,装备制造产业链专班赴上海推介,与30余家企业就技术合作、产能协同展开对接,现场签署低空经济战略合作等4项协议。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产业发展。2024年,我市推出“制造业产业链金融链长服务模式”,建立“1+2+N”合作机制,为装备制造等12条产业链提供定制化服务。在这一模式推动下,九路泊车获农商银行1400万元贷款支持,中探机械凭借知识产权质押成功撬动975万元贷款资金,切实化解了企业融资难题。

金融“灌溉”成效初显,产学研协同创新也顺势接棒,为产业前行铺设坚实轨道。我市积极搭建“一链一院”服务平台,与山东理工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共建装备制造产业创新研究院等项目,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向产业化应用高效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如今,聊城装备制造产业已步入快车道,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创新动能不断汇聚,聊城装备制造产业必将在“六个新聊城”建设中扛起更大担当,书写更加精彩的产业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