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宏磊
人才,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临清市聚焦“政企校”融合,建立认知训练机制,创新产才互促举措,搭建“政企校”合作平台,不断探索青年人才引育新路径,加速人才向县域聚集,实现产才协同发展。
打造靶向招才新理念
临清市实施“西引东进”人才计划,搭建“政企校”战略合作平台,构建“你需我要”的三方共赢引才新模式,破解以往校园招聘“遇冷”难题。去年以来,与河南科技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等4所高校签订人才引进战略合作协议,累计组织59家企事业单位赴高校开展招聘活动,292人达成就业意向。
聚焦产业发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成立人才工作队,摸排调研临清市轴承、纺织等六大产业实际用工需求,制定企业人才需求目录,形成产业人才“需求清单”,精准招引产业紧缺、企业急需的人才。2024年,通过摸排全市77家重点企业需求,征集433个岗位,形成涵盖本市六大产业的24项“需求清单”,为引才工作提供了方向。
聚焦区位优势,满足人才求职需求。结合临清特色轴承产业,将引才目光转移到甘肃等西部省份高校,利用区位优势,形成“西引东进”省际引才方向,精准对接青年人才对经济活力更高、发展潜力更大的东部就业趋势。
聚焦高校开设专业,满足高校就业需求。集中梳理汇总晋冀豫等地区的高校专业设置和毕业生生源分布等信息,结合产业“需求清单”,进行“照单选校”,与目标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形成合作大框架,通过校园招聘等活动,协同企业进行实地招引,以“目标院校年年必去、校园招聘场场必到”的精准持续招引,实现“捧场高校校园招聘、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满足企业求贤之心”的多方合作共赢局面。
拓展引才来临新思路
临清市聚焦对高校毕业生吸引力不足的问题,精准对接高校企业,提前开展研学,以“保姆式”服务增加地域、产业对人才吸引力。去年以来,引进并认定青年人才38名,同时在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编制、职称等32项服务事项上为其开辟绿色通道。
创建“一企一基地”,实施“岗前就业”工程。人才工作队广泛摸排六大产业中有信誉、规模大、稳定度高的企业,创建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设立见习岗位,对接高校设立就业工作站,通过“高校推荐、投送简历”,引导高校学生未毕业先“试业”,提高人才留用率。
搭建“一城一线路”,实施“智汇研习”工程。每年招聘季前,对接“西引东进”战略合作高校,组织大学生开展研学旅行,精心制定研学线路,通过产业规模、城市文旅、特色美食,帮助高校毕业生形成对临清的人文、地域直观印象,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构建“一人一帮扶”,实施“全程陪跑”工程。以人才工作队为基础,结合校园招聘接收简历,精心分析意向来临人才就业需求,组织人社、教育、科技、工信等多部门就高校毕业生就业事项提供全程陪跑、贴心服务,实现来“临”前提供岗位推介、政策解读、简历诊断等就业指导,来“临”后落实人才补贴、事项代办、人才住房等服务事项,以“管家式”跟踪服务、“保姆式”就业帮扶增强人才黏性。
构建产才融合新格局
针对部分企业存在的引而无用、缺乏激励等问题,临清市按照“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原则,创新产才互促举措,以培训筑基、以创新赋能、以考评激励,助推来临就业青年人才本领提升、作用发挥,推动人才成长和产业发展协同并进,形成人才智力资源汇向临清的集聚效应。
依托“培训实践阵地”筑基,让人才夯基础、企业创效益。深化企业内部“导师帮带制”,由企业的高技能、高层次人才,帮带入职青年人才,提高实操技能,深化企业外部“校地培训”。聚焦本地特色轴承产业,与战略合作院校河南科技大学深入合作,精准制定培训方案,针对入职青年人才进行技能培训,设置256个课时,提高青年人才的专业技能水平、业务能力。
依托“科研创新基地”赋能,让人才提技能,产业攻难关。依托现有的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围绕轴承、纺织等重点产业发展,与战略合作院校开展产业科技成果对接会、博士助企等活动,成功引进胡正寰院士、王燕霜教授等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43人。
依托“职业技能考评”激励,让人才得荣誉、产业释活力。通过举办行业间职业技能大赛,充分发挥“以赛促练、以赛促用”的重要作用,为来临工作的青年人才提供展示技能、提升素质、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时,设置“青年岗位能手”“三八红旗手”“最美巾帼奋斗者”“新时代岗位建功劳动竞赛标兵”等7种奖项,以政策奖励、荣誉表彰和职业技能等级晋升等措施激励人才提升技能水平,推动打造高学历“技能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