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林金彦) 4月14日,记者从东昌府区文旅局获悉,东昌府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持续构建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稳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工作。
非遗保护名录体系不断完善。截至目前,东昌府区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2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2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1项。全区建有各类非遗博物馆6处、传习基地3处、传习所22处、非遗工坊13处。2024年,《用活“厚家底儿”“非遗+”产业化助力乡村振兴》《葫芦情怀——非遗传承创新,助力乡村振兴》两案例,入选山东省首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持续深化,社会氛围日渐浓厚。2024年新增省级非遗项目4项,区级非遗工坊6处,走访调研非遗项目及传承人70余人;连续两年在古城区举行东昌府区民俗文化专场展演,涉及多个非遗项目,惠及群众2万余人,开展“非遗在社区”东昌府木版年画传承、体验活动60余课时。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东昌府区开展非遗展示宣传活动,并结合二十四节气开展“非遗在社区 文化进万家”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系列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验非遗、感知传统文化魅力成为新的生活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