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军豪
3月14日,马思建站在一眼望不到头的麦田前,满怀丰收的希望。
这里是茌平区乐平铺镇常杨西村,和周边村庄一样,冬小麦的长势是这些辛勤的农民劳作一年最关注的事。
马思建是丰源合作社的负责人,合作社有麦田2万亩。“如果放到以前,2万亩麦田别说管理了,想想都怵得慌,但现在不一样了。”马思建晃了晃手机,卖起了关子,“这个东西能让卫星带着我们种地,你信不?”
让马思建引以为豪的,是合作社购买的卫星服务系统。这套系统可以对田地各项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并包含种植指导、天气管理、效益分析等功能,能够提醒农户及时作业,规避各类种植风险。
田间,3台深施追肥镇压一体机交错作业,施肥镇压一气呵成。“我们昨天下午收到了系统发送的种植提醒和方案推荐,便安排今天一早进行镇压保墒和每亩30公斤的复合肥深施作业。”丰源农业合作社技术员杨玉兴说,系统发送的提醒非常详细——当前地块土壤有机质差、全氮差、有效磷中等、有效钾良好、土壤温度12摄氏度、土壤相对湿度34%……各项数据齐全,让他们种起田来得心应手。
“要搁头几年,这个季节得天天往地里跑,生怕庄稼得病。现在,该怎么种,卫星全告诉我们了。”土刘村的王建虎也是合作社社员,他打开系统,怎么管理麦田一目了然:小麦起身期在3月31日前后,要及时灌溉,拔节期在4月25日前后,要及时施肥、预防病虫害……
卫星种地好不好,产量来说话。“卫星预估,6月12日产量能达到每亩700公斤(13.0%水分)。”振兴街道薛庄村种植大户赵佩红说,“这两年在卫星的指导下,我们不仅投入减少了,每亩还能增产一两百公斤,去年创下了干粒玉米亩产880公斤的纪录。”
如今,茌平农民种地,有高科技助力,信心十足,而专家的帮扶,更为他们添了一份底气。
受2021年秋汛影响,茌平区冬小麦播期普遍推迟,春季苗情总体偏弱。
时钟拨回到2月19日,在振兴街道翟庄村的麦田里,一场麦田春管现场会正在进行。“这麦苗又细又黄,还能长起来吗?”“去年雨水过多,今年丰收看来没戏了。”村民言语间尽显失落之情。
“大家静一静,这是区里的科技特派员张传阳老师,他这次来,就是专门给咱们的小麦‘把脉开方’的。”人群中,振兴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翟庆伟高声呼道。
“土壤解冻后,要及时对麦田进行镇压。破碎土块、压实土壤,减少土壤透气跑墒,使土壤下层水分向上移动,促进麦苗根系生长……”张传阳向大家讲解麦田春管的要点。听完张传阳的讲解,振兴街道石刘村网格党支部书记张海军说:“回去后我立刻组织村民进行土壤镇压。”
你吹哨、我报到。3月14日,张传阳说:“夺夏粮丰收是一项重要任务,我要发挥好科技特派员作用,有问必答、有请必到、有求必应,以解决农户需求,保障科技服务成效。”
进入3月份,同为科技特派员的吴宝杰忙个不停。“有机肥、微生物菌肥的使用方法、无人机‘飞防’的注意事项、土壤含水量的分析以及浇灌时机的预判等等,都要跟农户讲清楚。”吴宝杰说。
茌平区现有注册科技特派员80余人,他们“手把手”“面对面”无偿为有需求的农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今年已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100多次,农户对此称赞有加。
春光无限好,茌平乡间田野,一派欣欣向荣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