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兆宪
今年1—3月份,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居全省并列第4位,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3个、0.6个百分点。
喜人的工业数据,折射出全市企业向好向新的发展态势。这背后,稳企、助企、惠企、暖企的贴心服务无疑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推手。
在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的当下,全市工信系统始终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理念,紧紧围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打出培优育强“组合拳”,以优质服务推动更多企业驶向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4月16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轻工纺织产业科科长吕慧敏来到冠星集团,将最新完善的政策汇编材料送至企业负责人手中。2023年,吕慧敏被派至冠星集团,担任“助企专员”。两年多来,她对冠星集团进行“一包到底”式帮扶,不仅为企业宣贯惠企政策,协助企业降本增效,还多次推介企业参加纺织服装供应链博览会,邀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前来调研指导,以实际行动为企业发展献策献力。
“过去是企业追着政策跑,如今是政策追着企业跑。”冠星集团负责人郭安波表示,“吕慧敏作为集团‘一对一’服务专员,始终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在荣誉申报、数字转型、市场开拓、管理运营等方面给予我们很大帮助。”
在聊城,像吕慧敏这样的“助企专员”有400名。他们既当惠企政策的“宣讲员”,又做纾困解难的“服务员”,更化身产业转型的“推进员”,在我市新型工业化的画卷上勾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赋能助企,政策先行。近年来,全市工信系统紧扣优化营商环境主线,聚焦惠企政策落实。一方面,深入开展“干部助企远航”等系列服务活动,建立市、县、乡三级助企网络,培养一批精政策、懂企业、通产业、熟市场的优秀人才,实现全市重点产业链企业助企专员全覆盖,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天候“保姆式”服务;另一方面,积极整理400余项工信领域惠企政策,录入“政策快享”服务平台,梳理9大类61条惠企政策并汇编成册,通过“线上+线下”及时宣贯推送,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助企业成长。
政策“落下去”,服务“提上来”。有了政策的强大助力,我市中小企业正全力跑出发展“加速度”。
3月2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AI大模型赋能服务能力提升培训会在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举办,中小企业专家志愿服务队成员及入驻服务机构代表等30余人参加。此次培训邀请权威专家通过“理论讲解+实战演练”的方式,帮助参训人员熟悉掌握AI技术在政策精准推送、服务案例库建设中的具体操作方法,有效提升了中小企业服务效率和专业化水平。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保市场主体、保就业的主力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全市工信系统依托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组建中小企业专家志愿服务队,创新实施“1143+N”标准化志愿服务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企业管理咨询、企业文化塑造、政策解读、数字转型、项目申报、品牌建设等公益服务,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共性需求,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其经验做法入选《全国中小企业志愿服务优秀成果案例》,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主导编制国内首个关于中小企业服务的省级标准《中小企业专家志愿服务规范》,为中小企业服务活动提供明确、统一的指导原则和操作规范,对优化中小企业的生产与服务环境,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服务的精度,体现在政策精准落地上;服务的温度,体现在规范志愿服务上;而服务的深度,则体现在优质企业的培育体系上。
创新运用大数据筛查等方式,建立覆盖100余家企业的动态培育库;开展“一企一策”诊断服务,精准指导企业提升发明专利密度、研发机构覆盖率等核心指标……自去年10月启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行动以来,全市工信系统通过构建三级梯度培育体系、强化政策精准供给、创新生态服务模式等举措,推动培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施好“服务肥”,涵养新型工业化“热带雨林”。去年以来,我市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500家、专精特新企业326家、瞪羚企业55家、单项冠军企业14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5家,优质企业主体数量连年大幅增长。
“我们将坚持‘1285’工作体系,以助企服务增效行动为抓手,继续主动为中小企业疏通堵点、提振信心、减轻负担、增强动能,打造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成的良好生态,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注入强劲动能。”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解志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