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学 王庆友
近年来,曾经“高冷范儿”的博物馆渐渐火热起来,每逢假期,越来越多人走进博物馆,感受文物魅力,接受文化洗礼。作为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服务机构,博物馆担负着重要的教育职能。如何让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展览形式的创新,是激活博物馆的重要途径。博物馆应深入挖掘展品内涵,精心规划参观动线,设置醒目的指示标识,提高讲解服务质量,培育专业讲解员团队,开发线上虚拟游览项目,增设无障碍设施,提供多语种导览服务。加强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如声光电技术、虚拟现实等,让历史和文化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观众。通过互动展览、教育课程与工作坊等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向公众传播历史、艺术、科学等领域的知识,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公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尤为重要。通过文化创意赋予博物馆文物新的生命力,丰富其存在形态,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比如,2024年,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举办临时展览共20多场,其中,《历史的留言簿——聊城碑刻拓片展》《我从宋朝来——馆藏陶模展》《地下乾坤——聊城出土画像石拓片及壁画艺术展》等,让馆藏文物、展品与观众面对面。
当下,数字科技正深度赋能文旅产业,数字科技的应用可以让文物以鲜活的姿态与观众对话。博物馆应做好观众调研,推广分众传播,为游客精心打造专属的“数字人智能伴游”,通过语音交互、拍照识别、文字对话等多种方式,让游客享受个性化的游览体验。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内设置数字互动体验墙,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运河文化魅力。通过数字化手段,博物馆可以采集文物的影像数据,形成数字文化资源,提供“云看展”“云游”等服务。利用新媒体和数字资源进行广泛传播。例如,推出博物馆云展览、虚拟博物馆和网上直播等,形成网络顶流,引发公众关注。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围绕“聊来运转 运博衍艺”品牌,相继推出了40余种创意文创产品,开展了“多彩文博 酷炫杂技”非遗展演和“聊来运转”运博奇妙夜等一系列精彩活动,推出了“我在聊城等你”“我家门前有条河”等充满创意的文旅宣传图案,吸引游客驻足观赏,打卡留念,有效提振了文旅消费。由此可见,通过文创开发、活动引流、打造品牌,可以让博物馆树立积极的社会形象,增强公众对其的信任和支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