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新新
晨光初露,东昌湖畔太极拳爱好者迎着朝阳舒展身姿;夜幕降临,冠县北馆陶镇篮球场上的村民们在欢呼声中上演“村BA”激情对决;星垂四野,运河畔“彩带龙”与广场舞交织成景……从晨练第一缕曙光到夜晚最后一盏灯光,从社区健身公园到乡村文化广场,全民健身基因已深嵌城市血脉,让聊城这座千年运河古城焕发出动感十足的生命力。
从“有场地”到“优体验”
“过去想打场球得跑几公里,现在下楼就是球场。”家住东昌府区昌润莲湖的刘先生感慨道。近年来,聊城市将全民健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出台《聊城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明确“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平方米以上”的目标。截至2024年底,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09平方米,新增便民健身场地设施200余处,新增、更新体育健身器材3500余件,建设完成全省首个青少年时尚体育公园,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7名,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硬件升级的同时,智慧赋能为全民健身服务注入新动能。我市不断强化体育场馆设施智能化升级,先后完成市民文化广场、龙湾文化广场等4处体育场馆设施智能化改造,布设100余件智能健身器材,同时将城区公共健身器材纳入智能管护,实现“码”上管、“码”上修,有效提升了设施维护效率。随着“聊城智慧体育平台3.0”上线,市民动动手指便可实现全市公共体育场馆“指尖预约”,破解“场地难寻”难题。
从“小众参与”到“全民狂欢”
每当东昌府区郑家镇1900平方米的篮球场灯光亮起,周边村民篮球队的激烈角逐总能吸引线上线下万人关注。“太带劲了!今天一早我就赶紧过来给他们加油。”郑家镇五圣新村村民李凤霞的话,生动展现了全民健身对乡村文化生态的重塑。
特色品牌活动成为凝聚城市活力的重要纽带。2024年,环东昌湖半程马拉松吸引1万名跑者参赛,其中外地选手占比超4成;国际象棋文化节吸引数十万人参与,约3万人线下齐聚聊城;全民轮滑节及四项轮滑国家级赛事汇聚3200名轮滑高手……此外,全国自然水域垂钓系列赛、全国全民健身大赛(华东区)霹雳舞比赛等国家级赛事活动,吸引来自河北、北京、上海、厦门等地数万名选手参赛,赛事关注人数突破1亿人次。
2024年,全市共组织群体赛事活动6000余场次,较2023年4100余场次,首届市民运动会更是吸引25000余人参与市级赛事,全民健身正从“生活的调味品”转变为“城市的必需品”。
从“单一场景”到“生态闭环”
东阿县体育公园推出“中医药+文旅”特色线路,市民在健身锻炼之余可沉浸体验艾灸、农耕等传统项目。这正是聊城推进“体育+”战略的生动写照。
依托徒骇河、京杭大运河生态廊道,水上桨板等新兴项目与传统文旅资源碰撞出新火花。龙舟公开赛期间,东昌湖畔变身非遗手工艺展厅与运河美食市集,“水上游+岸上逛”的立体旅游线路,成功实现“一日赛事消费”向“多日文旅停留”的转变,加快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同频共振。
在绘就“体育+产业”融合蓝图的同时,我市始终坚守全龄友好发展理念,让全民健身成果惠及各群体。全市加快实施“体育进校园”工程,率先启动中考体育改革,并全面推进;广泛开展柔力球、门球等适老性运动,各县(市、区)老年体协组织适龄人群参加全国太极拳大联动;同步推进残疾人体育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新建无障碍健身设施、定制化开展康复健身课程,确保全民健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2025年,聊城持续推进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充分利用城区“金角银边”、街角绿地配建体育场地设施,全力推动“齐鲁步道”聊城境内黄河生态步道和运河文化步道建设,提升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智慧化服务水平,深化体教、体卫、体旅融合,让“活力聊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