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

绿茵场上谱华章 ——聊城第五中学探索体教融合新模式 2025年04月30日

■ 刘德策

4月21日—22日,东昌府区实施中小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加快推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召开。会上,聊城第五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徐俊峰围绕学校体育课程实施和女足特色发展之路,展示了学校在体育教育领域的积极探索,也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赢得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

构建“幼小初”一体化培养新模式

聊城第五中学充分发挥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构建了“幼小初”一体化的体育培养模式。在幼儿园阶段,学校以游戏化教学为主,培养孩子们对体育的兴趣。小学阶段则注重技能提升,采用分层走班制,根据学生的能力匹配相应的课程,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到了初中阶段,学校致力于特长发展,通过校队与社团双轨并行,完善足球梯队建设,为有潜力的学生提供更专业的训练和发展机会。

学校持续提升教师的足球教学水平,建立了稳定的校内体育竞赛与保障制度。通过“班、校、区”三级联赛体系,每年组织校内三大球班级选拔赛、班级联赛、年级挑战赛、运动会等,确保每个班级每年参与各类比赛不少于5场。学校还将竞赛平台打造成育人平台,将竞技过程融入育人过程,构建起“幼小初”一体化培养新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现跨学科融合与全员参与

聊城第五中学坚持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特色课程,严格落实每周一节足球课,优化大课间和体育活动设计,保障学生每天综合体育运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实现体育运动全员参与。学校打破“唯分论”,积极探索“体育与学科融合”,开发了“足球中的数学”“运动与生物力学”等跨学科课程,让足球知识融入课堂,达到“体学共育”的目标。

通过学科融合,学校让足球成为学习的“超链接”,实现了跨学科融合的突破。这种创新的培养模式帮助学生在体育和学业上实现双赢。学校还定期举办技能测试、班级各类比赛等活动,邀请专业教练等组成选拔小组,筛选出有天赋、有潜力的学生,建立足球人才储备库。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发展需求,学校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并与校外训练机构和教练沟通协作,确保训练计划与学校的教学安排相协调,既不影响学生的学业,又能保证充足的训练时间。

为校园体育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为确保校园体育工作与学校整体发展相协调,聊城第五中学在师资配备、设施建设、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了重点支持。学校在核定编制内配齐体育教师,并为体育教师提供每年至少3次的培训机会,助其提高教学水平,完成从体育教师向体育教练的转变。

学校积极落实“教联体”工作方案,与聊城大学、足球俱乐部等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专业教练负责足球校队的训练,实现师资互聘、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学校还建立起了科学有效的立体动态综合评价体系,2024年12月,评价改革典型案例《“实践+创新”构建立体动态综合评价体系》荣获山东省教育评价改革一等奖。

经过多年深耕体育教育改革,聊城第五中学在各级各类体育赛事中屡创佳绩,女子足球队更是在市区比赛中持续保持领先优势。学校创新构建了多元化体育育人体系:一方面组建足球、篮球等专业社团,吸纳有兴趣特长的学生;另一方面由体育教研组量身定制阶梯式训练方案,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培养模式。

耕耘不辍,喜讯频传。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申报工作的通知》,经学校自主申报、各市审核推荐、组织专家评审,今年4月,聊城第五中学被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这不仅是对该校校园足球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其多年来在体育教育领域深耕细作的最好见证。此次荣誉的获得,必将激励学校在校园足球的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为更多学子搭建逐梦绿茵的舞台,为全国校园足球事业贡献更多“五中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