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

让历史记忆融入当代生活 2025年06月30日

■ 张颖

非遗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民族记忆的活态载体。近日,“2025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暨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交流展示周”活动在聊城举办,一场关于文明传承的对话就此展开。

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在这里相融共生,齐鲁文化、中原文化、燕赵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孕育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聊城人民的情感和智慧,是传播地域文化的优质载体。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非遗保护已从“抢救性保护”进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阶段。近年来,我市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积极作为,将非遗元素深度融入全域旅游,精心打造特色文化IP,吸引游客探寻非遗之美,有力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社会传播和全民共享,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非遗保护传承中也存在开发利用不够充分、宣传展示创新性不足等困难与问题,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仍需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创新转化利用是关键。东阿阿胶、景阳冈酒、东昌葫芦等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非遗创新转化利用树立了典范。我们应牢固树立“非遗+”理念,聚焦融合发展,强化产品研发,实现产业化突破,在融合发展中塑造文化“两创”的新动能、新优势。非遗的活化,在于让历史记忆融入当代生活。当游客在长街夜宴中品味非遗美食,在非遗亲子游中体验传统技艺,非遗就不再是尘封的标本,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美学。这种场景化传承,可以让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在现代生活里自然生长。非遗的传承,需要构建产业发展的生态链条。正如东昌葫芦、东阿阿胶的产业化蝶变,既守住了非遗的根脉,又培育了发展的新枝,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当非遗工坊变身研学基地,当非遗产品插上电商翅膀,非遗经济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希望。非遗的传播,亟待突破时空限制的创新表达方式。山东省非遗抖音创作营的设立,为非遗传承解锁了流量密码。新媒体创作者与非遗传承人的对话,让古老技艺在短视频时代重焕生机,也让非遗传播跨越了地域界限,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构建起文化记忆的现代传承之路。非遗的发展,离不开多元融合的协同创新。“非遗+会展”拓展品牌边界,“非遗+研学”培育新生力量,“非遗+乡村振兴”激活发展动能,非遗传承被赋予无限可能,也深刻证明传统文化只要找到与时代的契合点,就能焕发持久生命力。

当非遗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当传统技艺化作产业振兴的金色种子,中华文明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我们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大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力度,助力非遗在新时代绽放迷人光彩。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非遗必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纽带,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美好与温暖,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