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兆宪
夏末秋初,阳光炽烈地洒向泰山之巅,沿泰山余脉一路向西,来到黄河之畔的鲁西平原,八十年来,一种深沉而滚烫的情感在鲁西儿女的心头奔涌不息。
这情感,是血脉深处对百年征程的回响,是眼眸之中对信仰光芒的追寻,更是齐鲁大地上那抹生生不息的中国红。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疯狂的侵略战争,中国一半国土被日寇践踏,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激起中国人民奋勇反抗,无数战士前赴后继,用生命换来了祖国的山河无恙。
初心即信仰,信仰即担当。烽火岁月里,聊城这片土地上书写了平原抗战的辉煌一页,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日寇的魔爪开始伸向鲁西地区。8月下旬,日军飞机对聊城、寿张实施了扫射轰炸。10月28日,日军占领临清;12月10日,又轰炸莘县、朝城、观城,使3个县城遭受重大损失……当时的鲁西大地,正大面积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此危难之际,鲁西地区的共产党员挺身而出。抗战时期,尤其是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的濮县、范县和观城3个县,合称“濮范观”,是冀鲁豫边区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这3个县依然保持在共产党的控制下,形成连成一片的中心区。
1937年9月,共产党通过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向“濮范观”派出大批干部。他们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组织武装。濮县成立了各界抗日后援会,范县成立了农民抗日救国会,各种抗日武装纷纷建立。12月,共产党员张舒礼、周子明分别任濮县和范县县长,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濮范观”抗日根据地初步建立起来。
1938年3月,日军侵犯“濮范观”地区,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濮县惨案”。范县、观城县也同样遭受劫难。为打击敌人,保卫根据地,中共地方党组织配合范筑先发起“濮县战斗”,迫使敌人撤出这一地区。
无数先烈高举起抗日救国的旗帜,领导广大民众同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狠狠地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开辟了广阔的抗日根据地。
1938年10月,日军开始集中力量进攻共产党、八路军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11月中旬,日军兵分三路进攻鲁西北,中心目标就是聊城。11月14日上午9时,日军对聊城形成包围之势。14日下午4时,日军首先从南城门攻城,直至15日下午5时,聊城被日军完全占领。
针对聊城失守的严峻形势,1938年11月19日,中共鲁西特委召开紧急会议,认为鲁西北的抗战形势到了严峻关头,共产党人必须担负起抗战的历史重任。11月25日,中共中央、毛泽东指示八路军总部,令第一一五师迅速进军山东,12月中旬,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率部队进至冀南和鲁西北一带,稳定了鲁西北的抗战局面。
1942年秋,这一带有日、伪、顽军据点200余个,有日军5000余人,伪军2万余人,顽军1.5万余人。临清、聊城、高唐、博平、堂邑等县和冠县北部沦为敌占区,阳谷、东阿、茌平等县的大部分地区成了游击区。冀鲁豫、冀南两区党、政、军机关和运西、鲁西北地委、专署、军分区机关集中活动在东西五六十里、南北百余里的濮(县)范(县)观(城县)中心区。
1944年,侵华日军相继南调,作最后的垂死挣扎,鲁西北仅有少量日军和大量伪军接防。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委任国民党顽固派王金祥为第六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接替日军占领聊城。1947年1月,聊城完全解放。
“聊城抗战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属于平原抗战的典型案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人秉承初心和信仰,引领聊城军民顽强抗战,付出了巨大牺牲,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抗战英雄、烈士,他们的英雄壮举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中的光辉篇章,将被历史永远铭记!”聊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立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