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宗锋
日前,在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财信君澜项目建设工地召开的一场现场观摩活动中,AI识别车辆进出智能化冲洗、“全电工地”、立体化喷淋等系统化扬尘治理智慧方案让与会人员眼前一亮,依托这些先进装备技术,能实现车辆冲洗全覆盖、渣土运输“零排放”、多维抑尘“全周期”。
事实上,灵嗅无人机、道路积尘负荷监测走航车等先进设备已经在我市各项目建设现场“列装”,投入到污染溯源、常态化巡查等工作。以科技创新驱动生态治理现代化,正实现从“人防”向“技防”的全新跨越。科技的触角越伸越长,我们也越来越有条件、有能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
“双碳”战略的实施,对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就出台了实施意见,凝聚各方力量推动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发展,支撑美丽中国建设,这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进入发展新阶段。抢抓发展机遇,加强科技供给,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聊城责无旁贷。
生态环境保护要依靠科技创新,但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和跨界性,又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短平快”地解决问题。打造开放包容的环境,通过制度创新和顶层设计,引导更多企业投身到科技创新的滚滚热潮,既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之翼,也为我市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打造绿色通途。
当然,基于聊城现有的发展基础,推进科技创新,不必强求厚积薄发的原始积累。做好科技与产业的融合文章,积极承接先进地区科创资源溢出,共建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打造创新应用场景,一样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落地生花”。
在这一过程中,思维的开放、作风的硬朗尤为重要。完善政策支持、构建开放平台和鼓励社会参与,都离不开广大干部队伍的“作风深化、实干争先”。生态环境领域的加速科技创新也只是一个侧面,在更广泛的科创天地里,努力做到肩上有责、心中有数、手中有策、应对有方,团结更多力量攻坚突破,就一定能推动各项事业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