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

推动聊城非遗民俗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2025年09月18日

■ 金淑红

近年来,聊城市积极探索非遗民俗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资源整合不足、产品体验单一、产业链条不完善及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着眼于聊城非遗保护与文旅升级双重需求,探索构建“一核两带三区”空间布局,开发沉浸式非遗体验产品,培育“非遗+”产业生态,完善政策与资金保障,或可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

聊城非遗资源种类丰富、特色鲜明,有国家级非遗项目8项,省级非遗项目32项,并形成多层次保护体系和特色产业雏形。聊城积极推动非遗与文旅产业融合,探索“非遗+乡村旅游”“非遗+节庆活动”“非遗+研学教育”等多元化实践模式,取得良好成效。在构建“两河之约”文旅品牌体系过程中,非遗元素成为品牌差异化竞争的核心要素。但从战略高度、长远规划和系统发展来看,聊城非遗民俗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还存在短板和弱项。非遗资源整合不足。聊城非遗资源丰富但分布零散,缺乏系统性整合与协同开发;空间分布碎片化,尚未形成有机串联的体验线路;项目与周边景区未能形成有效联动,消费链条不够完整;资源开发不均衡,未能形成“龙头引领、多元支撑”的发展格局。产品体验性与创新性不足。体验浅表化,游客缺乏沉浸式参与感和深度互动体验;产品同质化,非遗衍生品开发缺乏创意,核心竞争力不足;技术融合薄弱,数字技术应用滞后,缺乏VR/AR沉浸式体验、AI智能导览等创新手段。产业生态与消费转化弱。非遗文旅产业链条不完整,消费转化率低,效益受限;消费场景较为单一,以致游客即停即走。保障机制不健全。非遗文旅融合发展面临人才、资金、设施等多重制约。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结构老化,景区基础设施存在短板,部门协作机制不够健全。

借鉴东营、榕江、鹤壁等地经验做法,探索推动聊城非遗民俗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路径。构建“一核两带三区”格局,优化空间布局。依托本土资源优势,坚持“一核”引领。以东昌府区为核心,整合聊城水上古城、中华葫芦文化园等资源,建设非遗综合体验中心。做到“两带”联动。构建大运河非遗风情带和黄河农耕民俗带,形成文化生态廊道。推动“三区”特色发展。建立“西南生态文创区(冠县—莘县)”“东南康养研学区(东阿—阳谷)”“西北乡村民宿区(临清—高唐)”。深化体验与科技赋能,创新产品体系。开发沉浸式场景,增加游客互动;科技赋能文化,推动智慧化体验升级;聚焦不同群体特点,注重分众化产品设计。延伸链条,激活消费潜力,培育产业生态。推动“非遗+”产业融合,结合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打造“非遗+农业”“非遗+工业”“非遗+体育”等创新业态,提升非遗影响力;创新消费场景,从空间扩展和时间延伸上拓展消费场景;推动模式升级,依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化营销体系。推动政策协同与人才培育,完善保障机制。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成立非遗文旅融合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设立非遗文旅发展基金,为项目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提升基础设施,开通非遗旅游专线公交,改善景区配套设施;培养人才梯队。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