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思宏 王博 贺壮
传承是中医药的命脉,创新是其活力的源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传统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与振兴已成为一项重大课题。在信息化时代,中医药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既契合未来医学发展趋势,也适应当前人们的健康需求和消费习惯。数字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使中医药文化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借助数字技术盘活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将千年岐黄智慧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可传播的文化资产,打造有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IP,对推动聊城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数字技术与中医药文化的融合已从概念走向实践,但仍需解决数据孤岛、技术适配、产业协同与人才短缺等深层矛盾,才能实现中医药文化在数字时代的“活态传承”。我市应加快搭建中医药文化的数字化底座,以标准体系为基石、智能系统为核心、数据融通为纽带,建立一套实用性和前瞻性兼备的数字化平台,通过标准共建破除数据孤岛,通过算法创新提升复杂辨证支持能力,最终建设“业务管理一体化、临床科研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智慧中医药数字化应用平台。
构建标准化数据管理体系。应统一数据采集规范,制定舌象、脉象等四诊信息的标准化采集流程与技术参数,建立中医电子病历基础数据元标准,确保全链条数据可比、可流通。推进中医药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形成多源数据融合规范体系。强化数据安全与确权,探索中医药数据确权授权机制,建立市场化流通交易制度,同步完善隐私保护与安全审计体系。
打造智能辅助诊疗核心引擎。研发中医特色算法模型,基于经典理论与名老中医经验,构建中医知识图谱,开发辨证推演算法。如建立中医电子病历、处方基础数据库,通过AI分析药效配伍规律。基层推广智能终端设备,部署四诊仪、智能辨证系统等装备,将“望闻问切”转化为结构化数据,应用AI诊疗系统辅助基层医生开方,破解经验不足瓶颈。
构建贯通三级数据应用生态。建设区域级数据中枢,对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打通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数据链。推动电子健康档案与中医电子病历连续记录,实现医联体内诊疗数据共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建立中医药数据创新实验室,鼓励运用大模型技术开展临床科研。如利用名老中医诊疗数据训练AI模型,驱动诊疗方案优化。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网络。云边端协同部署,采用云计算集中处理核心数据,边缘计算支撑实时辨证(如药店自助终端),物联网设备采集舌脉象等动态指标。培育医工复合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既通中医药精髓又懂算法的“新中医”,配套建设数字化临床培训基地。
以数字技术盘活中医药文化资源,本质上是一场对传统瑰宝的“数字转译”。通过聚焦数据底座、深化技术应用、贯通产业环节、创新传播形态,辅以坚实的政策与人才支撑,可以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具有示范意义的“聊城方案”。这不仅可以让千年岐黄智慧在数字浪潮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也有助于传统医学资源的现代转化与价值释放。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健康聊城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