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靖玉霞 苗蕴玉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使命,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职院校育人模式创新路径,既是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现实需求。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将新质生产力理念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推进课程体系重构,嵌入前沿技术模块,开发活页式教材,联合企业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将新技术标准、生产案例纳入教材;强化实践课程比重,实践课时占比提升至60%以上,推行“项目—任务—能力”递进式实训模式。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使学生了解行业需求和最新技术动态,专业与课程动态调整,以便向“新”迈进,及时调整和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结构。
创新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新模式。引导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学校与企业在研发和应用方面的合作,实现企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精准对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与新质生产力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企业的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融入课程中,全过程渗入企业文化、思政元素、高职素养,使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完成家国情怀的升华。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助力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主要以校企合作为出发点,以生产实践为切入点,以技能创新为落脚点。创新合作模式,探索“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将企业文化、技术标准融入教学。实施“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学生入学即入职,学习过程与生产流程深度融合,学生分阶段完成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毕业即具备岗位能力。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搭建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桥梁,营造浓厚的争优创新氛围。组织教师参加新质生产力相关的培训和研修活动,提高教师对新领域知识和技术的掌握程度。选派教师参加智能制造技术培训、数字经济研讨会等。教师可以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和项目实施,带回案例优化教学,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引进人才,招聘具有数字技术背景的教师和行业专家,充实师资队伍。建立兼职教师库,邀请企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最新的实践经验和技术。通过举办讲座、指导实践教学等方式,实现师生共进、校企共赢。开展数字素养提升工程,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项培训,提高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
(2025年度聊城市社科联“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