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

加快发展聊城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2025年09月18日

■ 刘刚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培育农业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能够不断完善农业产业链,拓宽农民收入渠道。聊城作为山东省农业大市,依托传统农业优势,积极探索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助力构建新机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聊城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如智慧农业、设施农业、文创农业和生物农业。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智慧农业方面,资金投入大、技术人才短缺、农户接受度低;设施农业方面,设施老旧、自动化水平低、市场对接不足;文创农业方面,文旅融合深度不足,缺乏品牌影响力;生物农业方面,科研转化率低、政策支持不足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聊城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立足聊城农业产业特点和基础,以政策驱动、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形成适宜聊城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路径。

以数字化赋能,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结合聊城农业产业基础,引入人才和设备,推进农业传感器技术研发和智慧农业AI大模型开发与应用。加强农村信息化数字化及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由易到难,层层推进,不断释放智慧农业潜能。可联合中国农科院在莘县建立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打造“5G+智慧农场”示范园区等智慧农业示范场景。

以设施升级激活产能,助力设施农业发展。结合国家、省、市政策,加快老旧低效设施改造和装备升级,推动设施向宜机化、智能化转型。以聊城市农科院为研发平台,联合省内外科研单位,深入开展设施农业新技术集成研究,引入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等,在莘县、冠县和东昌府区等地建设适合聊城农业产业的现代化设施示范基地,打造“种苗繁育—设施生产—冷链物流—中央厨房”设施生产全产业链模式。

以文化创意提升附加值,促进文创农业发展。依托东昌葫芦雕刻、东阿阿胶文化等地域特色,开发农业主题文创产品,打造“农业+非遗”IP。建设农旅融合综合体,在冠州梨园打造四季观光、采摘体验、民宿餐饮一体化项目。创新营销模式,联合快手、抖音等平台开展“聊城农耕文化节”直播,培育乡村网红打卡点。

以生物技术驱动绿色转型,加快生物农业发展。支持种质资源库和数据库建设,保护地方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强化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生物农业创新能力。发展生物技术产业链,支持鲁西化工与山东农业大学共建生物农药研发中心。构建生物农业示范推广应用体系,建设循环农业试点,推广应用生物农业新模式。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DKT202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