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东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关键环节。红色书信作为中国百年奋斗历史中所形成的珍贵教育资源,蕴含着革命先烈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价值理念。研究探索红色书信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路径,对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质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学阶段寓教于乐,推进以情感启蒙为导向的浸润式教育。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情感体验较为直接和感性。因此,在这一阶段红色书信教育,应以情感启蒙为核心,通过沉浸式、趣味化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在具象化体验中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步感知。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故事讲述、情景剧排演等形式,向学生讲述书信背后的感人故事,描绘革命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信仰、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伟大形象。
中学阶段学思结合,实现以认知深化为目标的探究式教育。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不断增强。因此,应注重引导学生学思结合,帮助其深入理解红色书信所蕴含的价值内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主题辩论、跨学科书信研习等多种方式。开展主题辩论活动,可选取夏明翰的《致母亲书》等典型书信,围绕“革命理想与个人选择”“家国情怀的时代传承”等辩题,组织学生进行史料分析与观点交锋,教师通过引入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价值观念形成的社会条件,培养其辩证思维能力;跨学科书信研习,可以将红色书信与语文、历史、政治课程有机融合,如结合《傅雷家书》开展文学鉴赏,促进学生多维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
大学阶段知行互促,构建以价值引领为核心的践行式教育。在大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因此,应注重知行互促,引导学生将红色书信中蕴含的价值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构建起“研读—思辨—践行”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开展书信学术研究。大学阶段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可以鼓励学生开展红色书信学术研究,从历史学、文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学科视角,深入挖掘红色书信的价值内涵和教育意义。实施红色主题调研项目。与地方党史研究院开展密切合作,组织学生赴革命老区开展田野调查,通过收集整理地方红色书信档案、访谈革命后代,完成“书信中的精神密码”等主题报告,在实证研究中深化理论认知。推进服务学习实践。将书信精神融入乡村振兴、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如发起“红色书信进基层”宣讲活动,设计“新时代青年责任”主题微党课等活动,推动学生将价值认知转化为公共服务意识。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