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晨辉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多元文化与复杂社会环境对其成长产生深远影响。正确人生观的塑造,不仅关乎其个人行为选择与价值取向,更关系到其长远发展和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升。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季羡林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素养和高尚的人格风范,为当代青少年的人生观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他的许多思想,如“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的处世准则、“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观以及“不完满才是人生”的豁达心态,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季羡林先生提出的“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深刻体现其做人的原则与处世的智慧。一方面,“假话全不说”强调诚实守信的根本道德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违背事实、编造谎言。这一原则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有助于他们在面对诱惑与压力时坚守底线,树立以真实和诚信为核心的价值观。另一方面,“真话不全说”并非回避真相,而是注重沟通的方式与效果,强调在尊重他人感受、维护和谐关系的基础上,理性、节制地表达观点。这有助于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提高情商和沟通能力,学会在复杂情境中灵活而负责任地表达自我。
“敬畏生命”是季羡林先生的另一重要理念,体现了他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与对自然秩序的深刻认同。这一观念不仅具有生态伦理的内涵,更是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培养青少年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万物的悲悯情怀,具有显著的时代意义。可以通过课程学习、实践体验与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主动参与生态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敬畏生命”也拓展至对社会和他人的关怀,有助于青少年涵养同理心与公共服务意识,增强集体观念和社会使命感。
季羡林先生提出“不完满才是人生”,反映了一种理性而豁达的生命智慧。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常面临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以及学习与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容易产生焦虑或失落情绪。该理念引导他们认识到人生的常态即存在缺憾与曲折,应以平和心态面对不如意,积极看待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挑战。这不仅有助于缓解青少年心理压力、培养乐观向上的品质,更能帮助他们形成务实的人生预期,增强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
将季羡林先生的精神理念有效融入青少年人生观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教育任务。季羡林先生的思想为青少年人生观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践指引。这些理念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体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也对构建和谐教育生态、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具有积极作用。在新时代的教育工作中,应深入挖掘并充分运用这些宝贵精神遗产,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为其全面成长和社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季羡林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