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

新就业群体服务新模式探究 2025年09月18日

■ 李正大 丁莉 魏愚

根据第九次全国总工会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经达到8400万人。新就业群体成为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生产生活各领域各层次。

新就业群体存在三大特点:从职业特点来看,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的服务人员是核心群体,主要包括灵活就业、非全日制、临时性工作等新业态从业者;从就业方式来看,更加灵活,具有兼职性特征,多数新业态从业者通过线上平台接单,工作时间、地点具有自主性,工作内容也更加碎片化;从年龄特征来看,以中青年男性为主,他们充满活力,对未来预期乐观,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当前,新就业群体规模不断壮大,但也面临工作过程中进门难、找路难、停车难、就餐难、充电难等诸多问题,以及更多社会风险,如劳动关系模糊、社会保障缺失等。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完善新就业群体制度体系,保障合法权益。制定出台关爱措施,完善相关权益保护制度体系,切实解决新就业群体困难诉求。精准对接新就业群体需求,有效提升新就业群体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保障新就业群体的合法权益,为社区治理注入新动能。

创建“场景式”友好社区,营造温馨、包容、互帮互助的社区环境。创建“场景式”友好社区应选择新就业群体工作聚集区域,重点打造社区、园区、站区、街区、商圈、楼宇、市场、校园等8类友好场景。以居民需求为中心,构建安全、便捷、高效、友好的社区生活圈。聚焦新就业群体诉求,便利社区配送、打通进门堵点、缓解充电难题,为新就业群体营造更加便利、舒适、包容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针对不同类型小区和商圈特点分类施策,设立多功能驿站。针对不同类型小区和商圈差异化、多样化特点,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进行分类施策。例如在不同类型小区建立行业部门、社区、物业服务、平台企业等多方代表定期沟通协调机制,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和服务群众效能。在不同类型小区或商圈附近设立“社区多功能驿站”,集成快递收发、生鲜自提、洗衣收发、便民缴费等功能。

推动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将新就业群体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引导其成为基层治理的参与者,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例如向网约配送员、快递员统一发放胸牌和车辆标识,引导其通过“随手拍、随时办”的方式,有效参与到社情民意收集、突发事件直报、异常情况预警等工作中。实施积分管理制度,将参与社区治理的行为进行量化,通过积分兑换奖励等方式,激发新就业群体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增强新就业群体凝聚力、获得感,提升治理效能。(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