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海燕 尹莉
作为战国“士”阶层典范,鲁仲连义不帝秦的气节、射书救聊城的智慧、功成不居的境界与解民倒悬的行为,经千年沉淀仍焕发光芒。这一文化形象融合价值内核、实践智慧、人格特质与终极关怀,完整呈现先秦士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精神风貌。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先秦指合宜准则与价值标准。鲁仲连“守大义”源于对“礼义道统”的坚守及“天下公义”的担当,体现“以道抗势”。公元前257年邯郸之围,秦逼赵尊秦为帝,他斥秦弃礼义重首功,宁死不为秦民,反对其破坏文化价值、践踏尊严,以士人身份守“道”。此“大义”超越家国,不同于苏秦、张仪功利性的“士为知己者死”,践行儒家“士志于道”,成为士人“以道抗势”价值标杆。
鲁仲连将“义”与务实智慧结合,形成“义智并举”范式。驳斥“尊秦为帝”时,援引齐威王朝周受辱等典故,从历史、利益维度论害;聊城危时遗书燕将析局,从历史、现实、价值三重维度劝降,终解围。其“智”立足现实、尊重人性、创新方法,升华为“以智济义”追求。
“民为邦本”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核心。鲁仲连“排患释难”始终以民生福祉为目标,将“义”落脚于解百姓倒悬的实践:反对帝秦以防百姓为奴,介入聊城困局以缓解“食人炊骨”的绝境。其重民本实践以百姓祸福为尺,务实解困并超越阶层,既关注民生亦体谅燕将两难,是先秦民本思想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过渡,为后世“以民为本”提供历史范例。
鲁仲连精神生命力源于历史传承的动态诠释与时代重构,两千余年来始终是“坚守原则、担当尽责”文化符号,历代被赞,当代更契合现实需求。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共鸣,能为基层治理提供“以智解纷”镜鉴,为个体锚定“轻名利、重大义”坐标对冲功利,更为全球治理贡献“拒媚强权”的公平正义智慧。
实现活态传承,需构建“理论阐释—实践转化—传播推广”三位一体路径:教育层面,将“义”“智”“廉”“民本”融入中小学传统文化课与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层面,提炼“以智解纷”用于基层调解,弘扬“排患释难”服务公共事务;传播层面,以纪录片、短视频重构经典场景;文旅层面,依托遗迹建主题景区、开发研学路线;价值层面,明确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推动传统与时代融合。
鲁仲连“守大义、以智解纷、轻名利、重民本”的四维一体文化内涵,当代仍具强大生命力。通过系统化现代转化,可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鲜活力量。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专项课题“鲁仲连文化内涵及其时代价值研究”(课题编号:ZXKT2025439)、2025年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职业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