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建国
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同质化的风险,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设施利用率。首先,文化馆应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通过定期汇报工作进展、展示成果,争取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从而提升文化馆的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其次,需结合自身特点与乡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合理规划设施布局和活动内容,可以通过开展前期调研,了解居民的文化偏好、参与意愿及时间安排等,科学制定活动计划。同时,应注重设施的多元化利用,如将会议室、展览厅等场地灵活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创新活动形式,增强吸引力。首先,文化馆应广泛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通过参加文化交流会议、实地考察学习等,深入了解其他地区在文化活动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实践。其次,积极引进新颖的活动形式和元素,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提升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进一步增强文化馆的服务效能和影响力。另外,需深入调研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走访等方式,收集乡村居民对文化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地方特色策划活动,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感。同时,加强活动宣传,利用多种渠道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能力。首先,文化馆应深化与高校、艺术团体等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实训基地等形式,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艺术团体开展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培训活动,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其次,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根据文化馆的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引进计划,明确引进人才的类型、数量、条件等。通过参加人才招聘会、发布招聘信息、组织校园招聘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有为、专业能力强的人才加入。同时,健全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推动产业发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一个显著标志,在于地方文化馆能联合文化企业,深入挖掘并盘活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进而显著提升其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以聊城为例,当地文化馆通过调研、整理和研究,深入挖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提炼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开发了一系列文化产品,如阿胶养生旅游、锦鲤文创产品、葫芦特色工艺品等。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