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绍立
当前,人工智能正深度融入教学全流程。然而,效率提升的背后,教师角色转型的深层困境亦随之凸显:对技术的过度依赖,正悄然削弱教师的情感素养培育能力,导致教育本应承载的人文温度逐渐流失。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曾明确指出:“虚拟交互无法替代真人的情感共鸣与价值引领。”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AI时代教育的核心命题——技术终究是辅助工具,教育的本质仍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结与价值传递。因此,教师需主动破局,以社会情感能力的提升为核心路径,在人机协同中保持教育主体性,在数据决策中坚守人文关怀,在个性化教学中强化情感联结。
社会情感能力(SEC)源于CASEL提出的社会情感学习(SEL)理论,包含四大核心维度:自我认知(准确识别自身情绪与价值观)、自我管理(有效调节情绪与行为)、社会意识(理解他人情感与文化背景)及人际关系技能(构建良性互动网络)。自2021年始,本研究在聊城三中进行校本实践,并逐渐探索出高中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三维创新模型。
锚定立德树人的师德具象化路径。突破传统师德培训的抽象化、理论化局限,开发“可操作—可观测—可评价”的实践工具包。通过教育叙事工作坊、教师成长档案袋等方式,将“倾听、欣赏、无伤害表达、第三法”等20项行为指标融入日常教学。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以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为核心,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导向,创新性提出教师“五维能力”闭环培养体系,即观察力、情绪力、沟通力、问题解决力和复盘迭代力。观察力,敏锐捕捉学生行为、情绪及学习状态,识别教育契机;情绪力,教师管理自身情绪并有效回应学生情绪,营造安全积极的课堂氛围;沟通力,通过“积极倾听”“我信息”等技术,实现与学生、家长的有效互动;问题解决力,协同解决复杂教育问题,化解师生冲突;复盘迭代力,通过教育叙事、案例研讨等方式,引导教师反思实践并持续改进。
人本主义生态的重塑。创建“体验—反思—共生”成长系统:通过设计游戏互动、情境体验、教育叙事写作等“做中学”的相关活动,逐渐协助高中教师构建起“经验学习—反思观察—概念认知—实践应用—复盘迭代”的学习闭环;通过读书会、工作坊、教育叙事等多元途径,结合“教师个体—三人互助小组—工作坊团队—学校引领”的成长模式,重塑了人本主义学校育人生态。
社会情感能力是技术与人本协同发展的关键枢纽。教师只有具备敏锐的情感洞察力与温暖的支持力,才能在数字技术洪流中守护教育的育人本质。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084)